一根小肠镜从口腔进入,通过操作医生的各种手势,穿过食道、胃、十二指肠等近1.6米的“最短路径”后,到达胆肠吻合口,在扩张吻合口的同时,将结石逐一取出……整整7个小时,是常规内镜手术的三倍,也是一个走投无路患者的“新生”。
“即便患病群体再小,也不能眼看着患者无路可走。”作为“小肠镜下胆肠吻合口术后狭窄扩张合并取石术”的开创者,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表示,全国各地有此疾病的患者很多,虽然操作复杂,还是要尽全力攻克难关。
4年前的赌一把
为患者“闯生路”
此类“患病群体”是谁,为何他们面对反复开刀取石,每取一次,就会造成生命“打折”的困境?
“接受过‘胆道肿瘤切除术 胆肠吻合术’的患者通常有两个结果,预后不好的话,肿瘤会复发;预后好的话也常常会伴有胆管炎、吻合口狭窄、胆道结石等并发症。”潘文胜表示,胆肠吻合口与人体胆管口相比,直径比较大,容易造成肠内消化液、食物残渣返流入胆管,造成胆管反复炎症,而炎症会导致吻合口周围不断增生疤痕造成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狭窄则会导致胆汁引流不通畅、肝内胆汁淤积,形成胆管结石。如果出现以上并发症,则需要反复开刀取石。
“有并发症的患者不在少数,且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潘文胜表示,按以往传统的方法,患者只能一次一次地去做肝脏、胆道和肠道的手术。“费用大,效果也不好,开着开着,患者就不行了。”
潘文胜是世界内镜组织胃十二指肠疾病委员会全球16个委员之一,国内最顶尖的内镜专家之一。看着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患者饱受痛苦,2019年始,潘文胜开始潜心研究,决心要破解这个困局,提高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因为传统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都太短,无法到达病变区域,他尝试把精湛的小肠镜技术应用到这一领域。
“2020年初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一位历经四次开刀取石的患者,‘第五次胆道梗阻’意味着他已经陷入绝境,当时我就想既然普通内镜到不了结石的位置,那就试试两米长的‘小肠镜’,但小肠镜的管子比较软、比较难控制,操作难度很大,只能拼尽全力‘赌一把’。”在外科医生全程陪同协助下,第一次手术顺利完成,而这也意味着饱受胆肠吻合术并发症困扰的患者有了一条全新的出路。
谈及“小肠镜下胆肠吻合口术后狭窄扩张合并取石术”这项技术的诞生过程,潘文胜坦言“希望更多‘走投无路的患者能找到我’”。
以“管”为刀,无创治愈更多人
前阵子,消化内科又收治了一名50岁的女患者。两年前,陈女士(化名)因胆道肿瘤做过一次大手术,当时,她的肿瘤、胆囊、部分胆总管、部分十二指肠以及小肠被切除后,随即又接受了胆肠吻合术,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复查结果显示正常后,本来以为自己终于摆脱疾病了,没想到术后隔了一段时间,我便出现了时不时发烧的症状,一开始没太注意,挂挂盐水、吃吃药就会恢复,后来发烧频次越来越高,右上腹也跟着疼了起来,我心想不会是肿瘤复发了吧,于是赶紧去了医院。”
据了解,陈女士在外院就诊期间,曾进行过一系列检查,在排除肿瘤复发后,她被诊断为吻合口狭窄和结石导致的“胆道梗阻”,而这个结果在普通外科医生看来,可谓十分常见。由于陈女士体质比较差,日常容易生病,在听到需要开腹取结石时,家属非常反对,怕其撑不住,经人推荐,这一家人辗转找到了潘文胜。
在明确“胆道梗阻”后,潘文胜向其推荐了这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无创内镜手术——“小肠镜下胆肠吻合口术后狭窄扩张合并取石术”,而这项看起来很完美的技术,难度也达到了顶点,类似于“隧道盾构机”、几乎全凭医生经验、稍不留神就可能导致患者肠道穿孔。
经充分沟通,在潘文胜的主刀下,陈女士接受了手术。术中,潘文胜利用小肠镜“这根细管”从患者口腔入手,穿过食道、胃、十二指肠近1.6米的“最短路径”后到达胆肠吻合口,在扩张吻合口的同时,将结石逐一取出。整个过程接近7个小时,是常规内镜手术的三倍时间。术后,相关结果显示,吻合口的状态基本恢复如初。目前,陈女士已康复出院。
4年下来,经潘文胜之手,来自全国各地成功接受“小肠镜下胆肠吻合口术后狭窄扩张合并取石术”的患者已达到20例。
这项无创的新手段,正试图创造更多的治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