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用了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早餐——炸酱粉和鸡蛋,老人们心满意足地开始了一天的生活:院落里,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下象棋;房间里,全自理老人帮助失能老人换上干净衣服后,一同看起了电视;走廊上、厨房外,全自理老人打扫卫生、帮忙择菜,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老人们在厨房帮忙择菜
这是7月23日,由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师生等组成的校媒融合调研组在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养老服务中心看到的场景。这座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前有庭院、后有花园的养老服务中心共有四层楼,每一层分布着十多间双人间,盛开的三角梅爬出了走廊,一个个红灯笼装饰着仿古的建筑,像极了度假酒店。

老人们在院子里下象棋
虾子镇公共事务管理办主任霍永波告诉调研组,养老服务中心是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3482平方米,花园面积1824平方米,配备了多功能厅、寿宴厅、图书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广场等设施,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让他们有一个颐养天年的场所。

霍永波为调研组介绍虾子镇养老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70岁的田石友在养老中心住了多年,主动承担起照顾瘫痪室友张大贵的重任,每天都帮他擦拭身体、换洗衣服、打饭,天气好时就推他在院子里逛一逛。“现在吃得好、住得好,每天有牛奶鸡蛋和水果,午餐、晚餐都是四菜一汤;房间里不光有卫生间、热水器、电视机,前几年还安了暖气片。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没有想过。”田石友说,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就想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也体现自己的价值。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虾子镇养老服务中心生活着103位老人,平均年龄65岁,其中全失能6人,半失能54人,全自理43人,“以老助老”的模式在这里蔚然成风:全自理老人不仅“一对一”护理全失能老人,还主动承担了养老服务中心的绿化管理、清洁卫生、消防安全监督等工作。

田石友为室友整理衣服
“我们推行这个模式,初衷是促进全自理老年人社会参与感和价值感的提升,实行的过程中发现老人们怀着感恩党和政府的心,自愿参与度很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处处都充满了温情。”霍永波说。为了鼓励老人们互相帮助,养老服务中心还制定了奖励制度,老人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可以获得牛奶、糖果、牙膏等奖品,这让老人们非常开心。
仲夏的天说变就变,刚刚还阳光满屋,突然就下起了雨,全自理老人们赶紧把院子里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推回房间。田石友也推着他的室友缓缓回房间,一路上关切的话语不断,银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此时,他们的背影诠释了“以老助老,互帮养老,余热生辉”的自我价值,这份源于日常、发自内心的互助之情,正是虾子镇养老服务中心的宝贵温度,也是老龄化社会中一抹充满希望的暖色。

调研组与虾子镇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入住老人合影
指导老师 康红梅 刘自庆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实习生 肖雪梅 赵莹桢
刘欣悦 文珍珠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