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工资里明明白白扣了社保钱,公司却没给我们交到账户上,找了各部门投诉一年半,问题还是拖着没解决!”近日,江苏市民高女士提起原就职企业连云港俪源服饰有限公司,既气愤又无奈。(7月24日 极目新闻)
近日,江苏市民高女士的遭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每月工资被扣除社保费用,但原就职企业连云港俪源服饰有限公司却长期未将资金缴纳至社保账户。一年半的投诉历程中,相关部门的拖延处理让维权之路陷入僵局。这一案例并非孤例,而是社保权益“悬空”现象的缩影,暴露出社保监管体系中监管责任严重“缺位”的深层问题。
高女士的遭遇折射出当前部分企业欠缴社保的“有恃无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企业将社保缴费视为可压缩的“成本”,通过少缴、漏缴甚至不缴来获取利润空间。更有甚者,利用监管漏洞长期拖欠,即便被员工举报,也能在冗长的处理流程中以“拖字诀”应对。员工维权则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部门之间推诿责任,调查进展缓慢,处罚措施乏力,使得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时遏制。这种“企业违规成本低、员工维权成本高”的失衡,本质上是监管责任缺位导致的制度失灵。
首先,监管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当前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尚未形成完善的闭环,权责划分模糊导致部门协作效率低下。例如社保稽核、劳动监察、税务征缴等部门职能交叉却缺乏统筹,使得企业容易在监管缝隙中逃避责任。其次,执法力度严重不足。面对企业欠缴行为,监管部门常以“责令整改”代替实质处罚,缺乏刚性手段与威慑力。正如某地社保局工作人员坦言:“没有强制执行权,企业不配合我们也无能为力。”此外,信息化监管的滞后加剧了问题。部分地区未能建立实时监控与预警系统,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更无法追溯历史欠账。
破解社保权益“悬空”难题,需从根源上强化监管责任的落实。其一,完善立法与制度设计。应加快修订《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明确欠缴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标准,赋予监管部门强制执法权。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打通人社、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其二,强化风险预警与动态监管。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社保缴费实时监测系统,对企业缴费行为进行全程追踪。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并启动调查程序。其三,提升执法刚性。对恶意欠缴企业,不仅要追缴欠款及滞纳金,还应纳入失信黑名单,限制其融资、招投标等经营活动,使其违法成本远高于收益。其四,畅通维权渠道。简化投诉流程,设立“一站式”维权平台,缩短处理周期,让员工权益受损后能获得及时救济。
社保是民生保障的“安全网”,其有效运行依赖于监管体系的刚性约束。唯有通过制度补漏、技术赋能、执法强化与渠道畅通的多维改革,才能真正筑牢社保基金的安全防线,让每一分“血汗钱”都落入制度的“保险箱”。这不仅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期待监管责任的归位,能让“悬空”的权益早日落地生根。(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