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图书馆成了不少家长的“免费托儿所”,该消息冲上热搜。近日,多地图书馆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现象,呼吁保持安静。(7月25日 《珠江时报》)
周末的城市图书馆里,总在上演这样的场景:家长把孩子往阅览区一放,转身消失在门口,留下满地奔跑的身影、此起彼伏的喧哗,以及埋头苦读的读者们无奈的眼神。近日多地图书馆公开批评“甩手放娃”现象,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公共空间的善意,从来经不起这样的透支。
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为公众提供安静的阅读与学习环境。那些整齐排列的书架、轻声翻动的书页、专注阅读的身影,共同构成了文明社会的精神角落。但当“甩手家长”将图书馆当作免费托管所,这份宁静便被轻易打破——孩子在书架间追逐打闹,可能碰倒图书、撞伤他人;高声喧哗不仅干扰他人阅读,更让图书馆的“静音公约”形同虚设。更有甚者,低龄儿童独自留在馆内,饮水、如厕等基本需求得不到照料,既存在安全隐患,也违背了监护责任的底线。
这种“甩娃”行为的背后,是对公共空间属性的认知偏差。有人觉得“图书馆就该包容孩子”,却忘了包容的前提是互不打扰;有人认为“大家都是家长,理应互相体谅”,却忽视了其他读者对安静环境的正当需求。公共空间的善意,本质是一种双向奔赴:图书馆为市民提供免费资源与舒适环境,市民则以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作为回报。当“甩手放娃”成为常态,实质是少数人侵占了多数人的公共利益,长此以往,只会让图书馆不得不增设更多限制,最终损害的是全体市民的权益。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家长重新审视“陪伴”与“规则”的意义。带孩子走进图书馆,本是培养阅读习惯、涵养公共意识的好机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轻声说话”“爱护书籍”“保持整洁”,让图书馆成为生动的文明课堂。对于低龄儿童,更需要家长全程陪伴,既能保障安全,也能及时制止不当行为,千万别当甩手掌柜。就像杭州某图书馆推出的“亲子阅读区”,既为孩子开辟了专属空间,也通过“家长陪同制”明确了监护责任,实现了包容与秩序的平衡。
图书馆的善意,藏在开放的大门里,藏在免费的资源中,更藏在每个使用者的自觉里。别让“甩手放娃”成为划破这份善意的尖刺,因为守护图书馆的安静,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家长们真正理解“公共空间不是私人领地”,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引导下学会尊重规则,图书馆才能既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也始终是成年人安放心灵的港湾。(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