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考已进入录取阶段。录取过程中,根据招生录取实际情况,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会适时组织征集志愿。
对于未被录取的考生,征集志愿是最后机会。志愿征集窗口期极短,面对后续补录机会,该如何科学决策?记者咨询了成峰教育专家团队成员娄艳雪,“紧盯官方信息,补录计划通常在录取结束后24小时内发布。”

娄艳雪分析补录风险点,一方面,剩余计划少,热门院校/专业可能已录满,剩余多为冷门专业或偏远地区院校;另一方面,竞争突变,大量落榜生集中填报,可能导致补录分数线反超常规批次(尤其是一本线附近考生参与二本补录时)。
她表示,征集志愿应快速获取权威信息,重点关注关键数据,剩余计划的具体专业、人数、学费。院校补录的特殊要求(如单科成绩、体检限制、是否接受降分)。
分析剩余计划的“性价比”,是否值得为保院校而放弃专业?关注冷门专业是否有转型机会?需要及时调整策略,权衡院校层次与专业的适配性。
重新定位自身分数排名,对比补录院校/专业往年征集志愿的录取最低分和位次来选择是冲还是保。
冲既选择1-2所往年补录分略高于你当前分数的院校;稳既选择与你分数匹配的院校,且专业可接受;保既选1所往年补录分明显低于你分数的院校(避免滑档)。娄艳雪提醒:征集志愿通常为平行志愿,但部分省份仅允许填报1~2个,需优先填最有把握的。
同时,要注意规避常见陷阱。虚假承诺不可信,警惕“交钱保录取”的中介诈骗。部分院校临时追加补录计划,需每小时刷新官方信息。
征集志愿窗口期可能仅6~12小时,错过无法补救。
征集志愿是一场“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关键博弈,考生务必科学决策:快速反应、精准定位、稳妥保底,确保至少有一个录取把握较大的选项,严防滑档风险。
娄艳雪提醒考生及家长,若征集志愿结果仍不尽如人意,不必勉强接受不理想的录取结果。此时更应冷静评估,理性选择——征集志愿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人生多元选择的又一个起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林静 陈祖嘉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