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飘香记”

“老板儿,来二两早面,多放辣子!”

冬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重庆云阳县城的街边面馆早已灯火通明。灶台上大锅里的骨汤咕嘟冒着热气,热气裹着面香、浇头香,弥漫整条街巷。食客们筷子一搅,一碗热腾腾的云阳早面下肚,山城的一天就这样被唤醒了。

这寻常的早餐场景背后,藏着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20万云阳面工,全国2700多个城市,近7万家面坊和面店,占据全国鲜面市场70%份额,年现金流超过700亿元。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碗地道的早面已经香飘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1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上一抹独特的中国味道。

一台手摇面机,闯出一片天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坐轮船离开云阳,肩扛背挑着100斤重的手摇面机,第一站是湖北宜昌。”云阳面业协会会长黄兆明说起云阳面工的发展史如数家珍。那时做的还是初级版的干挂面——用报纸包、手工切,粗细长短全凭手感。

改革开放初期,因三峡工程建设,部分云阳人选择外出谋生。一台云阳机械厂生产的峡江牌压面机,成了他们闯荡世界的“敲门砖”。这群最早外出的云阳人,被亲切地称为“面一代”。他们靠着吃苦耐劳,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扎下根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面条游击队”。

“做面三年无朋友,五年不亲戚。”这是云阳面工间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凌晨一点起床,和面、擀面、送面,忙到早上八九点才歇口气。正是这份坚韧,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智能升级,留住年轻人的心

时代在变,挑战也随之而来。许多“面一代”“面二代”不愿让孩子再干这行,觉得“一身面灰”“三点一线”,太辛苦、不体面。

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接棒?云阳县推出“云阳见面”计划,县委书记陈道彬说:“要让新一代知道,家乡人在关心他们。一根面,串起两个云阳县——一个在本地,一个在全国各地。”

1989年出生的宋喜就是典型的“面三代”。大学毕业后,他在银行做了8年信贷员,2022年却毅然辞职回乡创业。“我认可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标准,也想做出真正让人放心的好面。”虽然每天只产300斤,但他的面价格高出普通面一倍,专供注重品质的客户。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工厂里。在重庆陈大毛面业公司,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和面、压片、切条、截断一气呵成。小球藻面、益生元面等新品不断上线。返乡创业者陈绍全感慨:“过去3个人干一年,赚2万元就算不错。现在靠智能设备,效率翻了几番。”

为支持行业发展,云阳还上线了“云阳面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小程序,集交流、交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目前注册用户超4000户,累计发放贷款6.6亿元,真正实现“掌上办”代替“跑腿办”。

标准化擦亮“金招牌”

长期以来,云阳面虽遍布全国,却“有市无名”——很多人吃着云阳面,却不知道它来自云阳。

转机出现在2024年。这一年,云阳县被授予“中国面食美食地标城市”称号。当地顺势推出“云阳早面”标准店体系,统一门店形象、工艺流程和服务标准。

在重庆渝北区渝航路的“云阳早面”旗舰店,280平方米的空间不仅门头统一、Logo醒目,还设有产品展示区,摆满了云阳特产和“龙宝”“乖妹”等文创产品,讲述着这座小城的文化故事。

“我们主推五款面:包面、羊杂面、牛肉面、炸酱面和小面。”一年内连开5家店的刘真说,“标准化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让品质更稳定、口碑更响亮。”目前,云阳早面已在北京、南京、重庆等地开设多家旗舰店,全国标准店近170家。

一碗面,串起全产业链

云阳早面的发展,远不止多开几家面馆这么简单。当地创新推行“面食 ”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只有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才能实现强县、兴业、富民。”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云阳建设面食专用小麦基地,夯实原料基础;发展浇头、调料、面条深加工;同时借力文旅,让一碗面成为城市IP的传播载体。

“这家面馆不一样,有文创、有恐龙形象,吃完还想再去云阳玩一趟。”在渝北旗舰店,顾客李林玲笑着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一碗面,认识了云阳的历史与文化。

据云阳县商务委党委书记张路介绍,未来将实施“旗舰店 标准店”双轮驱动战略,计划到2027年在全国开设超1000家云阳早面门店。旗舰店作为“形象窗口”和“运营中枢”,标准店则负责市场渗透与规模扩张。

中国味道,飘香“一带一路”

在柬埔寨,董山西经营着5家面坊和面厂。谈及“出海”秘诀,他说:“无论国内国外,质量是根本,创新是出路。”面对东南亚“重米轻面”的饮食习惯,他调整配方、丰富品类,用云阳传统工艺融合当地口味,五年间成功打开市场。

“云阳面爽滑弹韧、劲道耐煮,就像云阳面工的性格一般。”陈道彬说,这正是重庆城市精神在云阳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云阳连续三年举办“面食文化节”,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地美食节上推介云阳面,还与日本、意大利开展面食文化交流。各地设立的“云阳见面”外联服务中心,还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出海是面工新机遇,明年我们将进军中东市场。”黄兆明指着世界地图,信心满满。

从三峡库区的小作坊,到世界餐桌的大产业,二十万云阳面工用双手证明:只要守住匠心、拥抱创新,一碗普通的面条,也能香飘万里,讲好中国故事。

责编:张靖雯、陈亚楠

上一篇: 不慎坠入冰窟,长春消防极速营救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