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偷甘蔗”游戏爆火,一天净赚一千元!是高手还是歪招?

朋友们,最近浙江和四川的甘蔗地可是不一般。

别误会,不是遭了贼,是“偷甘蔗”成了招牌。绍兴农户王勇龙,地里竖个牌,大大方方邀请您晚上来“偷”,自己砍、自觉付,您猜怎么着?人家一个月净赚三万元。

四川眉山那边更绝,9块9进场“偷甘蔗”,还有NPC带狗来“抓贼”,被逮着了,不多不少,再加六块钱。就这玩法,刺激得凌晨三点还有人打着手电筒往甘蔗地里钻。

您先别急着说“这像什么话”,这事儿一出来,网友可是吵翻了天。一边是力挺派,说这找回了80后的童年味道,花钱买的就是这份心跳和快乐;另一边是摇头派,直接质问:“偷”字还能当噱头?这教给孩子的是什么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不光彩的一个“偷”字,怎么就成了香饽饽?

说穿了,就四个字:情绪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摘草莓、挖红薯,早就满足不了他们了。要的就是这点“叛逆”的劲儿,要的就是能拍视频、能发朋友圈的“故事”,甘蔗甜不甜很重要,但能让他们笑着喊“我这可是‘偷’来的”!那份体验,才最“甜”。

但是,各位家人们,“偷”字再包装,它也是“偷”啊!

我们摸着良心问一句:当孩子睁大眼睛问“妈妈,为什么在这里偷东西不犯法?”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我们平时教孩子的诚实守信,难道一进甘蔗地就不作数了吗?

要我说,搞创意,咱们举双手赞成;但踩红线,坚决不行。

同样是搞农业,江苏有农场搞“亲子寻宝”,让孩子明白劳动才有收获;云南有果农搞“果树认养”,让顾客全程参与、体验“我的果子我做主”。哪个不是既火了生意,又正了价值观?

所以您看,真正能留住人的,从来不是那个危险的“偷”字,而是背后那份用心的创意和健康的乐趣。

农业需要新思路,旅游需要新玩法,我们都支持。但生意要想做得长久,靠的不是一时猎奇,而是那份能让客人安心、让孩子放心、让社会认同的“正派之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周雅萌

主播/林潇

视频/贺琰竹

编辑 陈美伊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

上一篇: 1—10月福建省酒类及饮料出口超10亿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