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近日,清晨七点,汇川区学堂堡社区的晨雾还没散,网格员汪从娟已经牵着刚穿好校服的儿子出门了。先把孩子送到社区旁的幼儿园,看着老师接过儿子的小手,她才揣着民情手册和医保缴费宣传页,转身投入工作。
高跟鞋踩在平整的柏油路上,清脆的声响打破社区宁静——这双鞋是她搬来后买的第一双新鞋,而六年前在老家,她常年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
“汪妹子早啊!”玩具厂门口,舒代群正和工友说笑,缝纫机的哒哒声从车间里传出来。
汪从娟翻开手册,指着2020年的记录说:“你看,那年你家年收入才1.2万元,现在你一个人的月工资就有2000元,一年下来顶过去两年。”舒代群擦了擦额头的汗,满脸笑意。
汪从娟自己也是搬迁群众。2018年,她从山高路远的团泽镇木杨村搬到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以前老家的土房漏雨,最怕下雨,现在这两居室又亮堂又结实。”她指着手册上的家庭收支表,2020年全家靠低保和打零工收入不到2万元,2024年她当网格员月入2200元,丈夫在城区上班月入3000元,年收入近6万元,翻了三倍多。
走到社区广场,保洁员帅小旭正拿着扫帚清扫。“汪网格,昨天你提醒的医保缴费我交了,谢谢啊!”帅小旭的民情档案里,红色标记格外醒目:2020年靠打零工收入不稳定,时常断炊;2021年社区安置公益性岗位,如今每月近2000元工资,日子踏实了。
“李大爷,您的医保也该缴费了,我帮您在手机上操作就行,不用跑营业厅。”汪从娟看着独居老人李朝富,耐心讲解缴费标准和报销政策。老人听力不好,她就放慢语速,指着宣传页上的大字反复说。
一上午跑了8户特殊家庭,3户完成线上缴费,5户登记好信息下午帮办。
学堂堡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着岗位信息。“我们建立了‘一户一档’,2599名劳动力已就业2555人,就业率98.3%。”社区党支部书记王芳接过汪从娟的走访记录说。
2024年,学堂堡社区新增75个“家门口”的岗位,春节期间12名群众乘坐免费劳务直通车返岗,这些数据汪从娟都烂熟于心。她还记得,2020年社区技能培训仅3场,2024年联合人社部门开展12场,300余名群众靠手艺脱贫。
同一时间,板桥镇汇塘河社区的勇嘉理发店里,王家兵正给老主顾修剪头发。推子嗡嗡作响,镜子里的老人笑着说:“老王,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
王家兵擦了擦手,指着墙上的营业执照:“要不是搬来这儿,我哪有固定店面。”
2020年,他从山坳里的中寺村搬到汇塘河社区,最初在城里打零工,风刮日晒不说,还陪不了孩子。2021年,社区规划便民商铺,他申请到店面,租金享受搬迁户优惠,每月才一千多元。
社区物业经理唐晓宏路过理发店,进来打了个招呼:“王老板,最近生意还不错哈?”
“现在店里每天至少有十来个客人,剪发20元、烫发80元,2024年纯收入有近4万元。”王家兵笑着算了一笔账。
笔者走访了解到,2023年汇塘河社区成立物业公司后,44个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特殊群体,物业费0.2元/平方米,还送一个月优惠,收费率达84%。
“刚搬迁时路面坑洼,晚上黑灯瞎火,没人愿意来;2024年获批2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后,路灯、监控全装了,商铺客流量还比以前多了。”王家兵说。
傍晚时分,王家兵拉下理发店的卷帘门,把当日收入仔细收好,转身往家走去。
一路上,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亮得很,照得路面干干净净,不像以前在山坳里,晚上走夜路全靠手电筒。路过社区卫生室时,几个老人正围着医生问健康问题,他想起以前家里人生病,要翻两座山才能到镇卫生院。不远处的社区广场更热闹,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追逐嬉戏,老人们坐着聊天,笑声传得很远——他的孩子就在那群嬉闹的身影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孤零零地守着空荡荡的土屋。
“从土房到楼房,从愁饭吃到稳增收,大家的好日子,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板桥镇汇塘河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静看着民情手册笑盈盈道。
汇川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区2151户搬迁群众中,2020年脱贫群众人均年收入约1.2万元,2024年提升至2.3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100%。(邓杰 陈立果)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 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