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农商银行钢城区公司业务营销中心:金融活水润“金牛” 技术蝶变启新程

鲁网11月24日讯在鲁中腹地,济南市钢城区的群山之间,济南市莱芜金牛矿业开发公司已深耕矿产资源开发二十余载。凭借丰富的铁矿资源和传统的选矿工艺,金牛矿业是区域经济的“顶梁柱”,是无数家庭的“饭碗”。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环保政策的收紧以及矿产资源品位下降,企业逐渐陷入发展的“瓶颈期”。

困局:矿脉深处的隐忧

“我们不是不想转型,是不敢转、转不动。”济南市莱芜金牛矿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陈继国回忆起那段日子,眉头紧锁。传统的浮选工艺能耗高、污染重,选矿回收率徘徊在65%左右,不仅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更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技术升级迫在眉睫,但研发新工艺、引进新设备,动辄需要上千万元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早已投入生产线,银行传统抵押贷款又受限于矿山用地性质和设备折旧快,融资屡屡碰壁。

“那段时间,我常常半夜醒来,望着天花板发呆。员工的工资、供应商的账款、技术团队的期待……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心头。”陈继国说,“我们有技术团队,有研发方向,甚至已经申请了‘高效低耗矿物洗选集成技术’等3项发明专利,可就是缺那‘临门一脚’的资金。”

破局:无形资产化“真金”

2024年12月,钢城区公司业务营销中心客户经理在“千企万户大走访”中走访到该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金牛矿业的困境与潜力,让企业困局出现了转机。“我们发现,虽然企业固定资产有限,但其在矿物洗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先进性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认证,具备较高的市场转化价值。”客户经理刘晓瑞回忆道。

钢城区公司业务营销中心迅速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为客户量身定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构建“评估-质押-放贷-贷后管理-协助申请贴息”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联合市场监管局、评估机构组成专项服务小组,对企业发明专利进行专业价值评估,实现知识产权从“技术成果”向“金融资本”的高效转化。仅用10个工作日,便为金牛矿业成功发放1000万元发明专利质押贷款。

“那一刻,握着贷款合同,手都在抖。”陈继国动情地说,“这不只是1000万的资金,更是对我们技术团队十年坚守的肯定,是银行对我们的信任!”

蝶变:科技赋能焕新生

这笔“及时雨”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金牛矿业将资金全部投入“智能选矿系统升级项目”:引进X射线智能分选设备,建设数字化浮选车间,搭建矿石品位在线监测平台,并依托发明专利构建核心技术壁垒。短短一年间,企业实现三大跃升。技术迭代:选矿回收率从65%提升至78.6%,精矿品位提高3.2个百分点;绿色转型:水循环利用率超90%,药剂消耗降低22%,年减排固废超万吨;产能提升:日处理矿石能力由800吨增至1200吨,单位生产成本下降18%。更令人振奋的是,依托新技术,企业成功开拓了高纯石英砂、特种长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线,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电子材料企业,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技术、卖品质”的跨越。

共赢:金融与实体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金牛矿业,厂区绿意盎然,车间智能高效,研发实验室灯火通明。企业不仅能正常结清银行的到期贷款,更获评“济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明专利增至6项,正筹备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莱芜农商银行不仅给了我们资金,更给了转型的勇气和方向。”陈继国站在新落成的研发中心楼前感慨道,“他们让我们明白,矿山企业也能靠‘智慧’挖出‘金矿’。”

金牛矿业的蜕变之路,是传统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也是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典范。以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打破传统抵押束缚,为“轻资产、重技术”企业打开融资新通道,有效破解“融资难”;主动走访、快速响应、定制方案,在企业最困难、最需要资金的“窗口期”精准滴灌,有效体现“及时性”;资金精准投向研发与技改,推动企业从资源依赖走向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真转型”。

莱芜农商银行钢城区公司业务营销中心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将知识产权变为中小科技企业的“硬通货”,让“知产”变“资产”,让“技术”变“资本”,为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新质生产力贡献金融力量。(通讯员 石义伟 房莹)

鲁网济东频道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

上一篇: 未建立药品相应的养护档案,衡水饶阳保饶医院被处罚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