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句朴素的大白话,道出了不少基层干部心中的顾虑:干得越多,风险越大;冲得越前,是非越多。在推进改革发展的“厨房”里,有人忙得热火朝天,难免磕磕碰碰;有人却选择“君子远庖厨”,袖手旁观,乐得清闲。久而久之,若“洗碗人”时常因“摔碗”被苛责,而“看客”却安然无恙,便会挫伤干事者的积极性,让“庸懒散躺”的风气有了可乘之机。
《人民日报》近日刊文,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这正是对“洗碗人”困境的深刻洞察与有力回应。在攻坚克难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那些不怕烫、不怕累、愿意把手弄脏的“洗碗人”。他们是啃硬骨头、碰硬钉子的闯将,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实干家。对他们,我们不能只要求其“多洗碗、洗净碗”,更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敢于“洗碗”的良好环境。
为“洗碗人”撑腰,首先要有一份“容错”的暖心。洗碗过程中,失手打碎一两个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分清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正如文中所强调的,对那些“出于公心、程序合规、未谋私利”的探索性失误,组织要给予足够的包容和理解。这副“容错”的“手套”,能让干部在面对未知挑战时,少一些“怕摔碗”的束手束脚,多一分“敢尝试”的闯劲和锐气。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组织是你坚强的后盾,大胆去干,我们为你兜底。
为“洗碗人”撑腰,也要有一把“问责”的戒尺。包容不等于纵容,厚爱不意味着溺爱。我们的厨房里,不能容忍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甩手掌柜”。他们对堆积如山的碗筷视而不见,对“洗碗人”的辛劳指指点点,自己却“推拖绕躲”,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于这类干部,就必须用好考核的“指挥棒”,果断调整,让他们“让位”。只有让不作为者感到压力,让“旁观者”无法逍遥,才能真正激励“洗碗人”的斗志,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要让“洗碗”本身成为一种荣耀。提拔重用,是对“洗碗人”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要坚持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评判的镜头对准那些在重大斗争中埋头苦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身影。当干部看到,那些洗碗最多、洗得最干净的人,总能被看见、被尊重、有奔头,那么“愿洗碗、敢洗碗、善洗碗”就会蔚然成风。
新时代的征程,是一场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盛宴”。我们既需要精心烹饪的“大厨”,也离不开默默付出的“洗碗人”。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就是要让每一个在岗位上辛勤付出的人,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度,看到奋斗的价值,从而放心大胆地甩开膀子,为我们共同的事业,洗好每一个“碗”,做好每一件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珊珊(随州市随县吴山镇人民政府 )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丁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