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陪诊师月入五六千元(图)

说起陪诊师,他们的服务对象通常是儿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的年迈老人,当其生病时,需要一名陪护者帮助预约、挂号、检查、取药。

来自南昌的小吴就是一名陪诊师。对她来说,这个职业门槛低,面对的客户比较简单,而且能帮助老人也让她十分开心,甚至还能有不错的收入。从业之后,她的想法有了些许变化,主要客户群体仍是老人,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找上了她。“不分年龄,为情绪价值付费,可能是我们这类职业最大的市场需求。”在小吴看来,所从事的生活服务行业正被重新定义。

陪诊师在等着取药(本版图片由全媒体记者谢梦丽摄)

陪诊师小吴正在为客户取检查报告

不只陪诊情绪价值必须给足

11月18日8时刚过,南昌市一家三甲医院里就忙碌起来,此时小吴正在智能自助机上打印检查报告单。上午,她还接了另外一名客户的陪诊。

当小吴给昨日陪诊的阿姨打完电话,记录下检查报告需要快递的地址后,她的电话再次响起,是今天预约来做产检的客户——一位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年轻孕妇。小吴轻车熟路地领着客户小陈前往产科诊室,上午她就已经替小陈领了号,现在时间刚好,可以直接去看医生。

虽然小陈孕期才几个月,行动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一路上小吴依旧细心地提醒小陈需要注意的状况,并且详细询问小陈最近的饮食和休息情况,认真解答小陈提出的问题。“有些情况,还是多听听医生建议。如果你没什么胃口,我来帮你找找适口的食谱!”交谈中,两人仿佛是一对要好的“闺蜜”。

将小陈送进诊室后,小吴回头笑着对记者说:“情绪价值必须给足!”

客户不仅有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

据小吴介绍,她几乎每月都能固定接到20单左右的陪诊,通常每天早晨八时前必须到达指定医院。至于接单的途径,主要依托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平台以及老顾客的介绍。

在收费方面,小吴则按天收费,半天大约为200元;若是跑腿开药问诊等服务,收费则在90元到120元之间。她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协助患者预约挂号、陪同检查、取报告、取药等多个环节。帮患者开药后,小吴还会通过快递的形式将药品寄给患者,确保患者能够及时用药。

“我的客户不仅有老人,还有孕妇、宝妈以及不少年轻人。”小吴说,对于年轻人而言,独自看病时的孤独感促使他们选择陪诊服务,而陪诊师的存在能给予他们心理上的陪伴和支持。

陪诊过程一般采用一对一服务模式,在陪诊期间,还可以承接同一医院的开药、预约检查等业务。“如果客户需要上门接送,打车费用通常由客户承担,我也会提供上门接送服务。”据小吴介绍,她的收入并不稳定,需要看接单情况,有客户就接单,没有客户就休息,一般一个月的收入在5000~6000元不等。

陪“00后”姑娘聊了半小时星座运势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庞大的基数意味着有巨大的陪诊需求。

同时,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5—203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3.9亿人。陪诊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这也是小吴选择入行的关键原因。

从业的经历告诉小吴,当银发族需要更贴心的医疗陪伴时,更多不同年龄的人群也开始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这也是陪诊师群体崛起的原因——不仅是个体职业选择,更是整个社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需求过渡的真实写照。

小吴告诉记者,她以前多关注老年人出行、就医等方面的讯息,现在不仅医护知识要丰富,还得擅长和年轻人交流。每次接单,不论老少,她都得学会当“情绪翻译官”。“上周有个‘00后’姑娘,做肠镜检查前紧张得发抖,我陪她聊了半小时星座运势,她做完检查还给我点了奶茶。这些年轻人表面说‘随便找个伴儿’,其实更需要有人接住他们的焦虑。”

希望陪诊师纳入职业目录规范发展

陪诊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小吴对未来的发展还有一个不小的担忧:这个行业几乎没有门槛,资质证书“花钱即可购买”,导致从业者鱼龙混杂,社会口碑良莠不齐。

“一些机构声称,收取400到1000元不等的费用,便可获得培训证书。”小吴坦言,这个证书“没有其他作用”,只能用于“挂靠”中介机构、招揽业务,但主要客源还是靠自己找。

11月18日,记者以咨询者身份联系上一家培训机构,得到的答复也印证了小吴的说法。而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南昌尚无该类职业相关报名考试。

“真正要干好这一行,必须用心,更注重口碑,但一些负面的情况屡屡发生,比如有的人以‘找熟人插队’为卖点,医托和黄牛也混迹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谁能保证患者的身份和疾病信息等个人信息安全。”小吴担心,这份职业未来可能会“戛然而止”。许多曾经的新兴职业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因此,她希望陪诊师能尽早纳入职业目录,自发形成的服务模式尽快得到规范,以便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让新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

陪诊师如同最近流行的“奶皮糖葫芦”,用温情包裹着现代人的情绪需求,不仅要“略懂医术”,还要让顾客感到“被关心”;遛狗师牵着宠物在城市角落散步,成为独居青年的“临时家人”;健身陪练师在汗水中给予鼓励,让运动不再枯燥……这些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编织出一张覆盖生活全场景的情感网络。

陪伴经济正以“甜蜜”的姿态融入消费升级浪潮,但其催生的职业毕竟是新兴职业,准入门槛、服务标准等没有现成的规范,如何保障服务质量和个人信息安全等仍是问题。

唯有通过设置规范与积极创新,才能让这份“甜蜜”既满足当下需求,又经得起时间考验。只有新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才能真正成为“必需品”。

全媒体记者 谢梦丽

上一篇: 【天眼快评】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 面对职场激励,当代年轻人为何无法共情?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