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高中学历?高校不能回避的真相拷问-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有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向记者反映,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据报道,11月17日记者致电江苏科技大学,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郭某是否涉及上述问题,目前他已离职。就郭某是否已被警方带走相关情况,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处了解到,郭某确已被警方带走,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

当被曝学历仅为高中的郭某,顶着“首席科学家”“博导”的头衔执掌科研项目,号称发表百余篇SCI论文却“查无此文”,公众的愤怒早已超越对个体造假的谴责。这起事件撕开的,是高校人才引进体系的系统性裂痕,而涉事高校“不清楚、不了解”的模糊回应,更让这场学术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真相的缺席比造假本身更伤人。郭某的造假手段绝非天衣无缝:1994年陕西理科状元的身份与历史记录相悖,德国国家科学院成员的头衔在公开名录中无踪可寻,Nature Materials上的“郭氏模型”经数据库检索纯属虚构,就连论文引用量从六千跃升至三万的“火箭速度”,也违背基本学术传播规律。这些只需几小时就能核实的疑点,却顺利通过了高校人才引进的层层审核。更荒诞的是,这位未被人事处认定教师资格的“学者”,竟能堂而皇之地招收博士、执掌千万级科研经费。这种常识性核查的集体失灵,绝非“工作疏忽”所能搪塞。

经费与资源的错配更触目惊心。尽管网传140万年薪、300万安家费的细节尚待核实,但郭某作为“重点引进人才”享受的资源倾斜毋庸置疑。科研经费本是纳税人托付未来的“支票”,却可能流入造假者囊中。这让人联想到某高校院长通过虚构期刊联络人、制定偏向性奖励规则套取788万元经费获刑的案例。两起事件共同指向一个隐患:当行政权力主导资源分配,却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科研经费就可能沦为“讲故事者”的猎物。涉事高校若不公开经费流向,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更是对学术廉洁底线的挑战。

对学术生态的戕害更需正视。郭某被警方带走后,校方仅以“安排新导师”轻描淡写带过,但那些在其名下开展研究的学生,面临的是论文署名、项目接续的现实困境。更严重的是,这种“南郭先生”式的闹剧,让真正潜心研究的学者寒心。当造假者靠虚构履历抢占资源,踏实研究者的生存空间便会被挤压。其实,任何学术管理的缺位都需有人担责,涉事高校若回避审核链条上的责任追问,只会让学术诚信体系进一步崩塌。

公众期待的真相,从来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对整个事件的完整复盘:是谁绕过了审核程序?哪些环节存在权力寻租空间?经费究竟流向何处?如何补救受影响的学生?江苏某高校在经费贪腐案后建立的“项目申报——过程监管——绩效评估”全周期系统,或许能提供整改范本。但在此之前,唯有公开透明的调查回应,才能击碎传言、重建信任。

高校作为学术诚信的守护阵地,不该成为造假者的“遮羞布”。当“首席科学家”的光环下藏着高中文凭,当千万科研经费面临流失风险,任何回避与搪塞都是对学术精神的背叛。公众等待的不是一场“塌房”闹剧的落幕,而是能筑牢制度防线的答案,这答案,只能由涉事高校用真相书写。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免费采捡白菜”我们输了什么-中国吉林网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