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急救:护士喊你记住黄金4小时

“我爷爷早上摔了一跤,扶起来还能说话,大家以为只是累了,结果两个小时后嘴歪得说不出话,再送医院已经错过了溶栓时间。”——这是神经内科急诊护士最常听到的叹息。脑梗死(俗称“脑梗”)就像深夜里的贼,悄悄堵住脑血管,每分钟偷走约190万个神经元。医学把“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最佳时段称为“黄金4小时”,本文从护士视角将其拆成四段话,把最该被公众记住的动作、数字和误区一次说清。

一、黄金4小时:大脑只给人类“一次反悔机会”

脑细胞耐缺氧极限只有3~5分钟,完全中断血流后梗死区迅速扩大。临床证实,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rt-PA),血管再通率可达70%,致残率下降30%以上;每提前30分钟,获得良好结局的概率再升15%。超过4.5小时,溶栓出血风险陡增;超过24小时,只能保守治疗,等待大脑“自己找侧支”。更残酷的是,即使保住性命,延迟1小时也会增加17%的卧床概率,意味着多失去200亿个神经元——相当于正常衰老3.6年的脑量。简单概括:4小时是“可逆”与“不可逆”的交界。

二、FAST识别法:把“看不见”的梗死变成“一眼”判断

护士在科普讲座里只教四步,却能让从没学过医的老人也能10秒钟完成筛查:

F(Face)——请对方笑一下,一侧嘴角掉下去就是警报;

A(Arm)——双手平举10秒,一边胳膊往下掉别找借口;

S(Speech)——重复一句绕口令,含糊、词不达意或完全失语都是红旗;

T(Time)——只要有一项异常,立即记下发病时刻、拨打120,不给“再观察”留余地。

家属常把“突发头晕、走路跑偏、单眼发黑”当耳石症或老花眼,其实也可能是后循环梗死,只要症状“突然发生 从未有过”,就要按FAST同等对待。

三、现场“三做三不做”:把等救护车的时间变成“有效抢救前置”

(一)三做

首先是立刻拨打120,并派人到路口迎车。报诊时要冷静、准确,把发病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因为医生就是以这一刻开始计算时间窗;误差超过半小时,可能直接失去溶栓资格。

其次,把患者放平,头部略偏向一侧,解开领口、腰带,取出假牙,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出现呕吐,轻轻帮助其侧头,让分泌物顺势流出,避免误吸造成肺炎或窒息。

第三,用手机拍下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平时服用的药盒,连同手机解锁密码一起交给急救人员。这些信息能让医院提前在系统建卡、核对过敏史与禁忌症,把挂号、问诊、审药的流程从“小时”压缩到“分钟”。

(二)“三不做”

第一,不要给患者喂水、喂降压药,更不要自行塞阿司匹林或硝酸甘油。昏迷或吞咽困难者极易呛咳,一口水就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若患者实际是脑出血,阿司匹林会让出血雪上加霜,溶栓禁忌瞬间升级。

第二,切勿“自驾飞车”送医院。城市道路的红灯、临时交通管制、寻找院内停车位,分分钟吞噬宝贵的黄金期;120救护车配备心电监护、氧气、静脉通道,可在路上完成首份心电图、血糖检测,并把患者信息提前发回医院启动绿色通道,时间效率远高于私家车。

第三,不要抱有“再观察一下也许就好了”的侥幸心理。脑梗不像心绞痛能自行缓解,血栓堵在那里,每耽误一分钟就有约190万个神经元死亡,等“自己缓过来”的结果往往是永久性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护士最痛心的就是家属在急诊门口哭着说“他刚才还能走,怎么现在全瘫了”,而时间窗已在等待中悄然关闭。

四、院内“加速度”:从急诊到打药60分钟背后的团队作战

患者被推进溶栓绿色通道后,护士会同步完成“四件套”:抽血、建路(留置针)、上心监、送CT;医生在25分钟内阅片并排除出血;检验科15分钟出凝血结果;影像科10分钟完成灌注成像评估可挽救脑组织。只要家属第一时间签字,溶栓药物会在到院后60分钟内注入血管。对于大血管闭塞者,介入团队24小时待命,可把“取栓”时间窗延长至6~24小时,但越早效果越确定。一句话:院前快识别,院内零等待,两条链条无缝衔接,才能把“黄金4小时”用满用足。

五、结语

请记住,脑梗急救不是医生的“独角戏”,而是一场与死神的百米赛跑,起跑枪掌握在每个人手中。今天把“FAST四步”“三做三不做”背得滚瓜烂熟,明天就可能让家人重新抬起手臂、再次喊出你的名字。黄金四小时不会等人,但知识和行动可以跑赢它。

叶华珍 百色市应急医院

上一篇: 伍宇辰柠个人资料简介 北京人艺伍宇辰柠竟是学霸小美女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