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好人”官建中:妙手仁心守护骨骼健康 危难时刻彰显医者担当

大皖新闻讯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官建中,作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不仅在骨科领域深耕细作、屡有创新,更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从医多年,他用精湛医术为无数患者解除痛苦,用高尚医德赢得口碑,用无私奉献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2025年11月,他当选敬业奉献类“蚌埠好人”。

医术精湛 勇攀骨科高峰

官建中深知,医术是医者的立身之本。多年来,他始终站在骨科研究的最前沿,不断探索与创新。他主持了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复杂创伤、脊柱疾病、关节置换及翻修、骨质疏松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骨科团队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近年来开展了56项新技术,其中与周建生教授共同领衔完成的“旋转中心重建技术在复杂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项技术不仅在国内50余家三甲医院得到广泛应用,惠及6000余名患者,还在国际骨科界引起了高度关注。该成果荣获202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这是对他科研实力与临床水平的最高认可。

官建中不仅注重临床治疗,还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作为博导,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科专业人才,为学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他常说:“骨科的进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整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工作中的官建中

医德高尚 坚守医者底线

“不拿红包、不吃宴请、不做过度手术”——这是官建中给自己立下的三条规矩。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却成了他从医多年的行为准则。

他视患者如亲人,始终将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首位。在诊室里,他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细致询问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他深知,医患之间的信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这份信任,必须用真诚和专业去赢得。

采访中,官建中向大皖新闻记者回忆,曾有一名滁州凤阳农村患者住院时,其家人多次送红包被拒绝。在患者出院快半年后,转而为他带来一盒鸡蛋。因为天气炎热,鸡蛋已经变质,但这份质朴的心意深深触动了官建中。他说:“患者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

官建中表示,自己无论出差多远、多疲惫,回到蚌埠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病房看望患者。清晨的阳光中,深夜的灯光下,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病床前,询问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这份牵挂与责任,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

危难时刻 彰显责任担当

官建中对骨科的热爱,源自大学时期的一段深刻经历。那时,他的母亲因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痛苦不堪,一名骨科医生用精湛医术让其母重获健康。这一幕,在他心中埋下了成为骨科医生的种子。

官建中接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加入安徽省医疗队。在余震不断、条件艰苦的灾区,他不顾个人安危,争分夺秒救治伤员。那些在废墟中穿梭、在临时帐篷里彻夜手术的日子,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

荣誉加身 初心不改

凭借自己的工作业绩,官建中先后荣获“安徽省最美医务工作者”候选人、“抗击新冠肺炎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就在本月,他又荣获“蚌埠好人”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医术与医德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做人做事原则的最好诠释。

11月5日,在医院的专家诊疗室内,谈及自己当选“蚌埠好人”, 官建中表示,“好医生首先也必须是好人,好人必须是好医生。”在他看来,医者的技术可以治病,而医者的品格才能温暖人心。作为“蚌埠好人”,他用行动证明,善良与专业可以并行不悖,而这份初心与担当,也将继续照亮他前行的道路,激励更多医务工作者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官建中在接诊

大皖新闻记者 李勇 通讯员 刘欣然

编辑 崔恒

上一篇: 崂山区人社政策“月月答”第六期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政策解读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