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企业传承人、科技先锋与顶尖学者齐聚桂林,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解决方案,更是一份给年轻世代的行动指南。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修复生态系统、促进人类福祉,并推动产业实现长远而稳健的转型。”十如研究院委员会委员、声白集团CEO童成在2025十如对话开幕时说。
十如可持续发展园林
10月30日-11月1日,这场在溢达可持续发展园林“十如”举行的论坛,吸引了近300位全球领袖;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正悄然成为年轻一代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堂————从气候焦虑到职业选择,从情绪健康到商业创新,这些话题都与年轻人的未来密切相关。
Part 1 十如对话: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十如对话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走到第十二年,累计汇聚逾3,000位全球代表。但近年来,这个展现出明显转变:从讨论转向实践,从理念迈向落地。
桂林市副市长孙环志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十如为桂林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本次对话主题与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十分契合。”
十如研究院作为非营利组织,其方法论深深扎根于“十如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本质。面对当代青年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十如对话提供了难得的实践视角。
本届对话设置了四大主题论坛:土地再生、永衡之道、科技向善、未来之基。这些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从自然生态的修复,到技术创新的伦理,再到商业模式的平衡,最后落到教育的变革。
Part 2 青年参与的新模式
在“未来之基”论坛中,北山堂基金行政总裁江馨平女士提出了颠覆性观点:"情绪调节不是一种奢侈,它永远是最关键的技能。" 她进一步解释:“在教育中优先关注情绪健康与幸福感,并不会削弱学习成果,反而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衡与韧性。”这一观点引发年轻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左起)在十如研究院秘书长陈俊濠先生、北山堂基金总监(教育)李文浩先生,与北山堂基金行政总裁江馨平女士在“未来之基”主题论坛发表演讲
与传统说教不同,十如对话通过鲜活的案例为青年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框架。
在“土地再生”论坛,Donum Estate酿酒与葡萄园副总裁Dan Fishman分享了一个令人惊艳的实践:将优质葡萄酒、可持续农业与艺术融合,让葡萄园成为"再生之地";“科技向善”论坛中,淡马锡基金会王丽兰女士分享了“三重底线”评估框架:一个优质的可持续项目,必须同时满足生态可靠、社会有意义、经济可行。这些内容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方法,正好契合年轻人“学以致用”的需求。
Part 3 十如研究院的实践智慧
十如研究院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跨界整合能力。作为集思广益的平台,它网罗了专家学者、科研人才、企业翘楚及社会各界代表,围绕个人、机构和社会等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展开深入研究。
十如研究院委员、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女士以“十如”园区为例,分享了一个可供青年参考的实践样本:园区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与精益管理,将可持续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并荣获全国首批“零碳园区”认证。
十如研究院委员会委员、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女士
H&M基金会创新负责人Christiane Dolva女士指出:“实现气候中和的产业变革,必须在创新与现实,速度与耐心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平衡思维为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可持续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在张力中寻找平衡的开放题。
Part 4 给青年一代的启示
十如对话的最大启示或许是:可持续发展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职业方向和生活选择。
行竞科技创办人兼执行长洪裕钧先生展示的电池浸没冷却技术、海洋公园公司主席庞建贻先生的保育教育新模式,都展示了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结合的无限可能。这些案例为年轻人证明:环保与效益可以兼得。
正如十如研究院委员会主席李效良教授在闭幕辞中所说:“十如对话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更是将理念化为行动的共同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十如对话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成长地图——它不仅指引方向,更赋予了行动的勇气。
十如研究院委员会主席李效良教授
当传统的职业路径逐渐失效,十如对话展示的或许正是未来青年应有的模样: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务实行动派;既关注全球议题,也深耕本地实践。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给予年轻一代最宝贵的礼物。责任编辑:韩璐(EN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