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主持人被骗,期待有维权后续

“你说我这个天天宣传反电诈、反诈骗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也会上当受骗啊。”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近日,他被骗1000元购买茶叶。11月3日,这条消息一度处在热搜第一位置。

当《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对着镜头苦笑“天天宣传反诈骗还上当”时,这则花1000元买伪劣茶叶的新闻,早已超越八卦属性。街头“奔驰后备箱售茶”的老套路,在法制节目主持人身上应验,既暴露了骗子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更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骗局发生后,“网络上说说”远不够,依法追责是反诈闭环的关键。

李晓东的遭遇并非个例。骗子以“展销会剩货”“急售腾空间”为话术,用豪车撑场面、以阶梯降价诱骗消费,这类骗局在服务区、展馆周边屡见不鲜,商品从茶叶延伸至海鲜、床品。其本质是典型的销售欺诈:将添加香精的伪劣茶叶(50元一盒不值)包装成“千元好茶”,通过虚构原价、编造售卖理由等方式误导消费,完全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欺诈行为”的界定。即便单起涉案金额仅1000元,若存在团伙作案、多次实施的情形,已涉嫌违反《刑法》中的销售伪劣产品罪。

更值得深思的是维权环节的缺位。根据最高检明确的维权路径,消费者可凭购买凭证主张三倍赔偿,或向12315、工商部门投诉,涉嫌犯罪的可移交公安。但现实中,多数受害者因“金额小嫌麻烦”“找不到责任人”放弃追责,这恰恰纵容了骗子的嚣张气焰。正如茶叶市场人士所言,低价伪劣茶之所以泛滥,正是利用了消费者“上当不追究”的心理。李晓东的特殊身份,应成为打破这种沉默的契机,当法制传播者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其示范效应远胜于单纯的警示视频。

有人将受骗归咎于“贪念”,但法律的价值恰恰在于规制恶意行为,而非苛求个体完美。骗子精心设计的场景骗局,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精准围猎,即便是具备专业知识的群体也难完全免疫。此前社区反诈宣传员被骗18万元的案例,早已证明“反诈能力≠免疫能力”。此时更需要法律亮剑:一方面通过个案追责斩断骗局链条,另一方面推动对“流动售假”的专项整治,让“奔驰后备箱”不再成为法外之地。

11月7日是全民反诈日,推广反诈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依然任重道远。从《今日说法》的普法讲台到街头受骗的现实,李晓东的经历构成了最生动的法治注脚。当他呼吁公众“别起贪念”时,我们更期待他用法律行动证明:任何骗局都该有代价,每一份正义都值得追索。这才是对“法律说法”最深刻的诠释。(郭宝哲)

上一篇: 八旬老人突发腿肿,竟是“动脉炸弹”破裂!北大人民青岛医院血管外科顺利拆弹保平安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