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一颗初心映大山,一生只为富乡邻

.

一山一人一辈子,一心一意富乡邻。

7枚奖章,49年坚守,百余次试验,数万字笔记、3大支柱产业,人均收入1.6万元。这是88岁的罗官章与五峰自治县牛庄乡之间最生动的故事,是他对乡里乡亲们最郑重的承诺,也是他对这片土地最炽热的深情。

11月3日,海拔1800米的五峰自治县牛庄乡,山风凛冽、寒意料峭,罗官章带着对大山未尽的牵挂,走完了他朴实而又伟大的一生。近千名群众满怀悲恸,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

他的故事很简单,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一头扎进牛庄的深山老林,钻技术、搞产业、做示范,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宜昌西藏”牛庄,带领乡邻们走出了一条“富粮袋”“富钱袋”“富脑袋”的幸福之路。

他的人生却很厚重,厚重到一支笔、一本书,都不够记叙他的守护和付出。从“党员就要像一颗种子,撒到大山里,就应该帮老百姓谋出路”的信念,到“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鼓起来,我吃不好睡不香”的承诺,再到“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执着,他像燃不尽的“深山火种”,点燃了乡亲们“誓挖穷根”的激情,把“宜昌西藏”变成了“高山明珠”。

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过去“藏匿深山人不识”的小山村,从诞生全县“香菇第一村”到突破天麻有性繁殖的技术壁垒;从发展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到形成特色高山蔬菜产业,早已“盛誉在外美名扬”。罗官章用实干把牛庄变成了山上楼房幢幢、路上汽车行行、村民口袋鼓鼓、生活滋滋有味的美好家园。

心中装着群众,群众自会托举。几十年里,罗官章日夜不辍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利用“官章讲堂”授业解惑,节衣缩食帮助村民解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此刻深情缅怀,就是为了铭记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坚强党性,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赤子情怀和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务实作风。

罗官章走了,但牛庄的山记得,他踩着10双破鞋踏出的试验路,记得他在海拔 2000 米的山顶啃着烤土豆蹲守800多个日日夜夜,花光5.5万元退休金也不退缩,只为换来这漫山的“金疙瘩”。

罗官章走了,但乡亲们记得他暖人的事儿,返乡青年王正望受挫时,是他用 “种萝卜赔本”的往事打气,教她“走出去找销路”;村干部吴春艳难忘,去世前一个月,老人还盯着阅兵式说 “基层要强,得多渠道发展”。他把所有的 “富”,都给了乡亲的 “钱袋”;把所有的 “俭”,都装进了自己的日子。

罗官章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种子早已在大山扎根。38.83 元的余额或许微薄,却足以丈量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力量;未完成的试验或许遗憾,却延续着服务乡亲的接力。这座矗立在乡亲们心中的丰碑,终将像漫山天麻一样,在岁月里愈发繁茂。

罗官章走了,但他把五峰人的善良与淳朴,写在了基因里,融进了血液中,照亮内心深处、温暖你我。或许正是因为大山的厚重,滋养了山里人的朴实,传承了本地民风的包容,才滋养出一个个如“拥军慈母”罗长姐,“退休县官”罗官章等为代表的好人群像,提炼出“开天辟地、战天斗地、脚踏实地”的五峰精神,续写出各级模范典型层出不穷,众星闪耀的壮丽篇章。

一句话、一件事、一辈子。当低沉的“撒叶儿嗬”在山谷里回响,这是最隆重的送别,也是最好的告慰。

老书记,您慢些走。山记得您踩过的路,天麻记得您洒下的种,乡亲们记得您说过的话,我们一定会牢记您的叮嘱,带着您的期待,砥砺奋进、奋勇前行,接续书写新时代的实干续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青青(五峰司法局)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丁玥】

上一篇: 东湖评论:罗官章走了,把更多为民的“种子”撒在田间地头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