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又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重槌落地。据报道,2022年9月,徐女士的丈夫许某在家门口被一名男孩小陌杀害。双方互不认识,完全陌生。案发时,凶手还不满14周岁,许某殁年44岁。历经近3年的司法程序,2025年7月,此案于山东淄博中院一审宣判,认定被告人小陌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
当19厘米深达胸腔的伤口,终结了无辜男子的生命,也刺破了“未成年人犯罪免责”的旧认知。这起案件并非孤例,从河北邯郸13岁少年杀人埋尸案被核准追诉判处无期徒刑,到多地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依法追责,法律的刚性回应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更清晰地界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边界。“未成年人”这一身份不再是恶性犯罪的“免罪金牌”,任何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相应的代价,昭示刑责无例外。
13年刑期背后,是法治与时俱进的正义答卷。曾几何时,“未满14周岁不负刑责”的规定,在面对部分未成年人残忍作案、危害极大的案件时,难免让公众产生“正义迟到”的困惑。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人越显“成熟”,作案手段、危害程度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超过成年人。13年刑期裁量,既是法治与时俱进的体现,也彰显了法律对生命权的绝对敬畏与对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护。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获得通过,明确“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的修订,让未成年人违法再无“护身符”,违法必担责。
这一判决的意义,远不止于个案的公正。13年刑期是对所有未成年人的警示,在任何时候都要守住法律的底线。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守护,从来不是无底线的纵容,而是有边界的守护。法律既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要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同样需要刑法的震慑。小陌供述中提及的沉迷暴力游戏动漫、情绪管控失衡等情况,暴露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风险漏洞。震慑、遏制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要依法打击,更要弥补漏洞,事前干预和防范。
惩处不是目的,预防才是初衷。对未成年人违法的行为,不能“一惩了之”,要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矫治,构建“惩戒-矫治-回归”的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闭环,各部门协同发力。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服务不足、社会不良环境侵蚀等多重问题,阻止新的悲剧发生,需提前消除隐患。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导,让未成年人认识到网络暴力文化与不良场所的危害;家庭要关爱孩子,不溺爱孩子;司法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提前做好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社会要净化网络生态,强化监管,从源头阻断犯罪诱因,让未成年人在健康环境中成长。
这13年刑期,既是对逝去生命的告慰,也是对所有家庭的警示,更是未成年人司法的一次重要实践。真正的未成年人保护,既给予成长的包容,更明确行为的底线。坚持精准问责与源头治理并重,守护正义公平,才能让法治既成为惩治犯罪的利剑,又成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屏障,最终实现社会秩序与个体权益的和谐共生。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