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开幕,各类优质文创产品纷纷亮相现场。(记者 林铭鸿 摄)
境内外客商相聚厦门石材展。(资料图 )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最近几个周末,家住海峡国际社区的郭女士从家门口的车流,便感觉到不远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发生的“大事”。进入9月,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九八投洽会之外,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厦门国际茶博会等打着“国际”印记的展会,以开放性的姿态走入包括她在内的许许多多普通厦门人的生活。
背后的“产业基础”至关重要
往前看,今年前三季度,厦门已举办展览136场、举办会议3135场;往后看,大到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文博会,小到厦门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多场展会正在或即将“登鹭”。
会展业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城市形象的“瞭望窗”。1985年,厦门市第一个现代展览会——厦门国际展览会在富山国际展览城举办,虽然只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公司参加,却开启了厦门展会的新纪元。
当年参展的企业可能没有想到,不长的历程中,厦门用一个个新亮相的展会及各展不断提升的影响力,渐渐擦亮了“国际会展名城”的金字招牌。尤其是近两年在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厦门的会展业却逆势发力,“热力值”飙升。
厦门,凭的是什么?显然,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等展馆硬件的提升,环岛路、凤翔新城、五缘湾等会展集聚区的成形,并不是唯一答案。
回答这个大问题,不妨从一个小视角着眼。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石材展,厦门石材展已经诞生了25年,展会创始人赖国香将它的成功,归功于厦门背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离厦仅53公里的南安水头是世界最大的石材加工、生产基地,全国超六成的石材从厦门进出口,众多石材企业都选择落地厦门。
这位业内人士点出了厦门石材展“出圈”的关键,而盘点近年来在厦门崛起的大大小小的各类展会,又有哪个不与其背后的“产业基础”有关?
这种日益紧密的关联性,成为各界对厦门会展业发展始终持乐观态度的原因。近两年的事实证明,厦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集群透出利好消息的时刻,正是相应展会活跃度顺势提升的节点;厦门“4 4 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次次完善,也在一次次夯实会展经济与城市产业同频共振的全新格局。
深入实施“会展 ”战略
在为厦门会展业热度攀升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另外一个趋势:国内越来越多城市正涌入会展业这条黄金赛道,期望通过打造高水平展会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外有必须直面的竞争,内亦有绕不开的短板:尚需加大力度培养成规模的展会,便是其一。
这对已经步入全国会展业竞争力“十强”的厦门来说,意味着压力,却也激发着更加强劲的动力。如何在硝烟四起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如何继续保持行业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这座城市面前的一道长久课题。
今年来,厦门的“动作”,频频引发关注:几个月前,我市发布《进一步促进会议展览业发展扶持办法》,用“真金白银”支持会展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厦门会展业的管理部门,也在深入实施“会展 ”战略,强化会展对产业、消费、招商、文旅的带动作用,意图将厦门打造成国内外会展产业链相互连接的支点城市。
无论是新政策还是新举措,都能找到“会展 ”“产业链”等关键字眼。愿这个“ ”,能更快地叠加厦门依托优势产业发掘的新展会、新商机,也愿这条“链”,可以更好地链接行业上下游、拉动生产消费的各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