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面包现活蟑螂 照见食品安全漏洞-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一袋包装完好、未经拆封的面包里,一只活体蟑螂正肆意爬行——这不是恐怖片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消费者手中的惊悚一幕。更令人错愕的是,涉事食品工厂的回应仅是“调监控未发现异常”,并提出2000元补偿试图息事宁人。这起事件,俨然成了一场荒诞的“蟑螂穿越”大戏:蟑螂如何穿越密封包装?企业又如何刺穿公众信任的底线?

一句“没发现异常”,就想平息舆论?这是对消费者智商的公然挑衅!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企业仍寄望于用“查监控无问题”来搪塞,无异于掩耳盗铃。因为视频显示,蟑螂在袋内自由爬行,包装无明显撕开痕迹。网友的理性追问直指核心:现代食品包装普遍采用氮气填充,以延长保质期,氧气含量极低,蟑螂如何存活超过一个月?为何不见排泄物、啃食痕迹?这些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常识,难道不该是企业调查的起点吗? 更讽刺的是,涉事方尚未启动任何实质性排查——比如依据批号追溯生产线、暂停同批次产品、全面消杀车间——就急于抛出2000元“封口费”。

“监控无异常”不是免责金牌,而是对食品安全责任的彻底卸责。消费者质疑的,从来不是蟑螂的“超能力”,而是企业的“低能力”——对风险的预判能力、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对责任的担当能力。真正的食品安全管理,绝非依赖摄像头捕捉“实时画面”,而应建立从原料、生产、包装到仓储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当一只蟑螂能“穿越”层层关卡进入密封袋,暴露的是企业整个食品安全体系的千疮百孔。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正确的做法是停产、消杀、召回,而不是先看监控。”

“补偿2000元”是危机公关,更是对公众监督的收买。 涉事方尚未公布产品批次、未启动召回程序、未邀请第三方检测,就急于用金钱“灭火”,这种做法无异于将食品安全问题私有化、交易化。它传递的信号是:只要热度下降,一切都可以用钱摆平。然而,食品安全关乎公共健康,不是企业与个别消费者的私人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者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若造成严重后果,企业还将面临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2000元的“封口费”,岂能买断法律的追责?这种“花钱消灾”的思维,暴露的不仅是危机公关的拙劣,更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漠视。

要真正保障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共治的监管体系。对监管部门而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隐患的处理力度,对出现的问题“零容忍”,不仅要查处个案,还要加大日常监管巡查的力度。对食品企业来说,要像守护自家餐桌一样,把好每一道工序的关口,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生产线的监控,让监控无死角、操作全透明。同时,还应鼓励内部员工举报违规操作,建立更便捷的消费者投诉渠道,让食品安全监督无处不在。

一只蟑螂的“穿越”,照出了某些食品企业安全管理的“真空”。从原料运输到车间封装,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污染。当“没发现异常”为标准回应,当“补偿了事”成为惯用手段,消费者的信任终将被消磨殆尽。监管部门必须介入,彻查生产流程,公开调查结果;企业更应以此次事件为戒,重建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防线。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驻青央企人物故事|小高成长记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