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服务的温度,不该只靠名人 “点亮”-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己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25厘米距离,导致其轮椅无法推入飞机。当日,深圳机场就歌手郑智化反映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对残疾人“不人性”等情况发布说明,表示将立行立改,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保障,并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虽然机场监控显示,郑智化当日是在两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进入机舱,10月27日郑智化也发布微博致歉,但此次事件暴露出深层问题:无障碍服务的温度,不该只靠名人“点亮”。

应该说,事件曝光后,深圳机场进行快速回应,显示了机场直面问题的态度。可细究事件本质,问题远不止“登机车与舱门20厘米高度差”那么简单。按照安全操作规范,保障设备需与飞机保持距离,这本是行业准则,但准则制定时为何没考虑轮椅旅客的实际需求?机场有登机车、有机组协助,却缺一个“衔接无障碍”的细节设计。

中国民用航空局在2025年5月发布《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明确要求从“满足基本需求”向“促进融合共享”迈进,可为何到了执行层面,仍会出现“保障流程跟不上需求”的情况?答案藏在“被动响应”的思维里。换言之,这暴露的是公共服务中的系统漏洞。

现实中,类似的漏洞并不少见:盲道被共享单车挤占、地铁无障碍电梯常年“维修中”、商场坡道陡得让轮椅难以上行…… 这些问题早被普通残疾人反复提及,却鲜少像此次一样引发全网关注,更难推动系统性调整。不少公共服务提供者,习惯将无障碍设施视为“额外负担”,而非“基础标配”,只有当问题暴露、尤其是引发舆论关注后,才仓促补救。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服务,让“无障碍”变成了“有条件的便利”,也让残疾人的尊严,系在了“是否有人替他们发声”的偶然上。

有人说,名人发声是“撬动问题解决的杠杆”,可当一座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只能依赖这样的“杠杆”时,本质上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隐性忽视。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850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千万个需要平等出行、有尊严生活的个体。他们不该是“需要特殊申请”的群体,更不该是“卡在难点才寻求帮助”的对象。

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从不是看摩天楼的高度、商圈的繁华,而是看它如何对待“走得慢一些”的人。真正的无障碍,不该是“需要时才打开”的备用电梯,也不该是“投诉后才修补”的破损盲道,而应是融入城市肌理的“先天设计”:规划时就计算好的轮椅坡道坡度、设计时就预留的盲道衔接接口、服务时就配备的专业保障团队。

名人的发声不该成为无障碍建设的“唯一钥匙”。此次深圳机场的整改,若能从“应对个案”升级为“排查全流程漏洞”,从“临时调整”固化为“长效保障机制”,才算真正抓住了事件的核心价值。

我们期待看到的无障碍城市,不该是舆论关注后才完善一项服务“星星点灯”式的偶然照亮,而是制度性阳光的持久普照,让每一条盲道都畅通无阻,每一部电梯都随时可用,每一位残疾人都无需“特殊申请”,就能平等地走进机场、商场、地铁,走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内涵,这样的城市,才配得上“文明”二字,也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尊严。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民警反诈宣传显成效 及时帮助芜湖一居民挽回2万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