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怎么就成了“盗墓贼”?-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汉大墓盗掘系列案告破,追缴文物4000多件。背后大佬涉及多名“考古学家”:白天与考古队一起参与保护性发掘研究,入夜后使用炸药等非法盗掘古墓。随着团伙中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诉,这起在考古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盗墓案中的20多名嫌疑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考古学家”与“盗墓贼”这两个本该站在文明保护两端的身份,被同一批人完美切换,汉大墓盗掘系列案的告破,与其说是一场文物追缴的胜利,不如说是给整个文物保护领域敲了一记震耳欲聋的警钟。20多名嫌疑人里,多名业界知名的考古专家白天握着考古手铲参与保护性发掘,晚上参与非法盗掘,这样的“双面人生”,比任何普通盗墓案都更让人脊背发凉:他们不是不懂文物的价值,恰恰是太懂了;他们不是不知道破坏的代价,恰恰是利用这份“专业”把伤害做到了极致。

震惊过后,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个体贪婪的谴责,更该追问:到底是什么让文物的“守护者”,变成了文明的“掘墓人”?

当考古手铲沦为盗墓工具,崩塌的不只是个人操守,更是文物保护的信仰基石。考古的意义,从来不是“挖宝”,而是通过文物还原历史脉络、守护文明根脉。多少考古工作者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勘探,为了保护一件脆弱的陶器甘愿蹲守数月,为了厘清一段历史细节查阅上千份文献,这份“敬畏文明”的信仰,才是考古行业的灵魂。但在这起案件里,涉案专家把专业知识变成了盗墓的“利器”:他们知道哪里有最珍贵的文物,知道如何精准盗掘不留下明显痕迹,甚至知道如何规避考古现场的常规检查。当“学术光环”成为掩盖贪婪的外衣,当“专业素养”沦为牟取暴利的手段,破坏的不仅是古墓与文物,更是公众对考古行业的信任,对“文明守护者”这个身份的敬意。这种信仰的崩塌,比文物的损毁更难修复。毕竟,文物尚可追缴,可一旦“守护”的初心变了质,整个行业的精神支柱都会动摇。

“白天考古队,晚上盗墓贼”的荒诞剧情,暴露出监管体系对“专业身份”的过度信任,形成了致命的监管盲区。按理说,考古现场的人员管理、文物登记、发掘流程都该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可涉案专家却能在眼皮底下完成“合法身份掩护非法行为”的操作,核心问题就出在“信任代替了监管”。长期以来,文物保护领域似乎默认“有专业身份的人就有职业操守”,对考古人员的日常行为、文物流向的监管,多停留在“流程合规”,却忽视了“人心合规”。比如,考古现场的物资管理是否能覆盖炸药这类危险品?发掘后的文物登记是否能做到“件件可追溯”?考古人员的场外行踪是否有必要纳入监管视野?正是这些“想当然”的监管空白,让涉案专家有了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同事对“专家”的信任,利用制度对“专业人员”的宽松,把考古现场变成了盗墓的“中转站”,把合法发掘变成了非法牟利的“遮羞布”。这种“信任盲区”如果不堵上,再专业的保护力量也可能变成最危险的破坏力量。

文物犯罪的“专业性”与打击体系的“知识壁垒”,更让“专家级”犯罪有了可乘之机。办案人员曾坦言,“减地浅浮雕”“窃曲纹”这些考古术语,最初让民警一头雾水;洛阳铲的使用痕迹、文物年代的精准判断,更是超出了传统刑侦的知识范畴。这意味着,当盗墓者具备了“专家级”的专业素养,传统的打击手段就会陷入“看不懂、抓不准”的困境。此案中,涉案专家正是利用这种“知识差”,在黑市交易中精准定价,在盗掘过程中规避风险,甚至在被调查时用专业术语混淆视听。直到警方组建专业核心团队,边办案边学习考古知识,才逐渐摸清他们的犯罪套路。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文物保护与刑侦打击之间长期存在的“专业割裂”:文物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及时转化为打击犯罪的“武器”,刑侦系统的打击经验也没有反向推动文物保护的“预警”。如果这种割裂一直存在,即便这次案件告破,未来仍可能有“懂行”的盗墓者利用知识壁垒钻空子。毕竟,对付“专家级”犯罪,光靠勇气不够,必须要有“专业对专业”的底气。

抛开个体的贪婪,涉案专家的铤而走险,也隐隐指向考古行业生态中可能存在的“价值错位”。考古工作者的价值,本该体现在学术研究的突破、文明保护的成果上,可现实中,部分地区对考古成果的评价仍停留在“发掘了多少文物”“出了多少热点”,对考古人员的待遇保障、职业发展也未能完全匹配其专业价值。反观黑市,一件珍贵文物的利润可能远超考古人员一辈子的收入 。 这种“合法付出”与“非法收益”的巨大落差,就可能成为一些意志不坚定者的“诱饵”。当然,这绝不是为涉案者开脱,而是要看到:当行业生态不能让“守护文明”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当专业人员的付出不能获得合理回报,黑市的诱惑就可能趁虚而入。重塑行业生态,不仅要靠道德说教,更要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职业尊荣感、健全保障机制,让考古人员的价值在合法轨道上得到实现。唯有如此,“靠专业吃饭”才不会变成“靠专业犯罪”。

4000余件文物的追缴,20多名嫌疑人的落网,这起案件的句号已经画下,但文物保护的反思不能就此停笔。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明遗产,每一件损毁都是历史的遗憾;而考古学家是文明遗产的“第一守护者”,每一个“内鬼”的出现都是行业的灾难。重塑“敬畏文明”的职业信仰,需要让每一位考古工作者牢记:发掘不是目的,保护才是。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热赛风云当燃热爱,2025亚洲大学生3x3篮球争霸赛静安开赛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