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时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流淌。这里收治的患者大多处于昏迷或微小意识状态,他们的世界几近静默无声,但高压氧科医护团队却坚信:在这些静默的背后,正有着一个个等待被唤醒的生命。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安徽日报程兆 摄
“任何一个家庭碰到慢性意识障碍、失能失智的患者都是一种困境。”该院高压氧科副主任医师齐胤良说这话时语气平静,但眼神坚定,“我们的工作就是不该放弃的不要放弃,可以放弃的不要再坚持。”这份冷静与温度并存的职业信念,支撑着他在高压氧医学领域深耕了15个春秋,帮助上千例患者由昏迷走向苏醒。
【破局者】
十五年磨一剑,见证千余名患者走向苏醒
“高压氧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医院科室名字。齐胤良介绍,“高压氧治疗”主要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压、一个是氧气,指的是在大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入纯氧治疗的一种方式。“我们所面对的患者大多是遭遇因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以及缺氧缺血性疾病导致慢性意识障碍的患者。”

医护人员使用高压氧舱为患者开展治疗。 安徽日报程兆 摄
对于此类患者的诊疗,意识状态评估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送来的患者到底是昏迷、微小意识还是植物状态,如果仅凭经验诊断,误诊率是相当高的。”齐胤良坦言,对于不同意识状态的患者诊疗方案有别,高压氧科团队为此引入多模态评估模式,通过量表评估、脑电图评估、功能核磁成像和PET-CT检查四种手段精准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在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后,高压氧昏迷促醒中心会运用“十八般”武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综合治疗。“我们的康复手段包括但不局限于高压氧治疗,还有一些其他综合性的康复手段,包括针灸等中医方面的方法和经颅磁、经颅电等物理疗法,以此不断刺激患者,达到促醒效果。”齐胤良说。

医生使用磁场刺激仪器为患者开展治疗。安徽日报程兆 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省公立三甲医院中最大的昏迷促醒中心,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学科综合实力目前已跻身全国前列,拥有136张床位和80余名医护人员,年收治患者数超千人,其中超六成患者来自合肥以外地区。
“从2010年参加工作至今,我见证了高压氧学科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千余名患者从昏迷走向苏醒的欣喜。”齐胤良回忆起从医之初的一个患者案例,“那是一个12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的小朋友,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医生,每天早晨都会去看她,记录着她一点点的变化。有一天突然听到她哭了的时候,一下子感觉她的意识开关被打开,当下也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瞬间。”
“这个小女孩后来意识转清,慢慢恢复,之后上了大学、参加工作。我们还长期保持联系,她也会经常到我们这来看我们。”齐胤良说,在这样的无数个瞬间中,他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高压氧科医护工作者的职业价值。
【摆渡者】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赋能全链条康复诊疗
“病人需要什么,我们便开展什么”,一直以来,合肥市二院高压氧科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为有康复需求的重症患者提供康复治疗。
然而,促醒中心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为了避免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我们科室成立了MDT团队,集全院之力为患者服务。”齐胤良介绍说,大脑在人体中是最精细、最重要的部位,促醒中心的工作同样也需要高水平团队的配合。

护理人员使用床边型被动训练系统为卧床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安徽日报程兆 摄
目前,该院高压氧科搭建了以高压氧治疗为主要特色的昏迷促醒神经重症康复体系,科室医生专业涵盖重症医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消化、康复、营养等10余个学科。“这个团队不是因会诊需要临时组建,而是让各学科医生深度融入诊疗的常态化协作机制,真正实现‘患者不用跑,专家围着转’的一站式诊疗。”齐胤良说。
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还组建了“重症—促醒—康复—长期照护”的全链条诊疗体系:患者从ICU转出后,可先在高压氧科接受促醒治疗、稳定病情;意识转清但有肢体障碍,能无缝衔接至康复科做精细化训练;对于长期失能失智患者,还可转至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后续照护。
在齐胤良看来,很多患者从ICU出来后,往往卡在“重症后、康复前”的空白地带——不需要特级监护,却也达不到普通康复科标准,而高压氧治疗中心恰恰填补了这一医疗服务的空白,成为重症与康复之间的重要“摆渡者”,赋能患者“全链条接力、一站式守护”的康复过程。
【守护者】
从入院到出院,“延续性服务”点亮希望之光
这支特殊的医疗团队,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命运角力。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复杂的医疗难题,更是患者家属沉甸甸的期盼。“每个昏迷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齐胤良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治疗患者,更要安抚家属,给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护理人员在照顾治疗中的患者。 安徽日报程兆 摄
在高压氧治疗中心,医护人员不仅是技术精湛的专家,更是患者家属的心理依靠。他们不仅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和护理,还会对家属开展护理培训指导,帮助家属度过最难熬的时期。“看到家属从最初的绝望无助,到后来能够熟练地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甚至能够发现患者微小的进步,这种转变让我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齐胤良说。
其实,每一位醒来的患者,都复苏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个世界有点苦,我想给你一点甜。”即将出院时,家属都会收到科室赠送的一个暖心护理包,里面有供氧管、吸痰包、一次性手套、镊子等近十种护理工具。“慢性意识障碍的患者,他们的护理比较繁杂,家属经常手足无措,这个护理包中的物品够他们使用3~5天,之后可以照着清单自行购买。”齐胤良补充,他们同时还为患者家属提供出院后的护理指导,让患者在出院后有一个延续性的优质护理。
如今,这支团队继续日复一日地坚守在高压氧舱旁和病房间,用专业技术和温暖爱心,为一个个“沉睡”的生命按下“重启”键。“我们坚信,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不该放弃的患者。”齐胤良直言,在这条唤醒生命的道路上,他们将继续前行,在重症与康复之间架起一座生命之桥,让那些暂时陷入沉寂的生命,重新找回与生活对话的勇气。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编辑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