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子慧

近日,阿里资产平台上一则“1**66666666”手机号的司法拍卖信息,凭借极具辨识度的“靓号”属性,迅速引发公众围观。据了解,该手机号将于10月16日正式开拍,起拍价200万元,保证金40万元,目前已有1人完成报名、参与竞拍。不少人有疑问:手机靓号是否属于可执行财产?拍卖成功后,这一手机号就完全属于买受人了吗?对此,专业律师为大家拆解了其中的法律门道。

拍卖标的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根据拍卖法第六条,拍卖标的应当是委托人所有或有权处分的物品或财产权利。在法律意义上,个人财产除了房产、车辆等常见类型外,特殊号码、稀有宠物(如特定品种的蜥蜴、龟、观赏鱼等)也属于可处分的财产范畴,这为手机号的司法拍卖提供了法律依据。
尽管如此,很多人仍会默认“买手机号”就是获得号码所有权,实则不然,此次拍卖的核心法律属性需提前明确。山东胶东律师事务所律师于静表示,根据《电信条例》相关规定,手机号码并非私人财产,而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共通信资源,用户自办理使用起,仅享有该号码的“使用权”,始终不拥有“所有权”。
这一属性直接决定了本次司法拍卖的实质——并非处置号码所有权,而是法院通过强制执行程序,对被执行人名下该号码的使用权,及与之绑定的附属电信服务合同地位进行处置。即便竞买成功,大家常说的“过户”也并非所有权转移,实质是电信服务合同的主体变更,买受人最终仅能成为该号码的新使用权人。
运营商政策优先,使用存多重不确定性
即便顺利竞得号码,后续使用也并非“一劳永逸”,反而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其中核心风险集中在运营商政策限制与实际使用成本两方面。于静指出,虽然法院会出具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书,强制运营商配合办理“过户”手续,但这并不等同于买受人能获得完整、无额外负担的使用权,最关键的变量始终是运营商的“靓号”管理政策。
按照行业规则,运营商有权依据自身最新出台的政策,要求买受人重新签订使用协议,协议中往往可能包含高额月最低消费、大额预存话费、固定在网时长等条款,这很可能导致买受人后续的实际使用成本远超竞拍时的预期。除此之外,该号码目前还存在两项明确隐患:一是话费余额已为负数,二是是否绑定第三方账户、绑定账户具体情况均不明确,且竞买规则中明确,买受人需无条件接受该号码的现有现状,后续需自行承担欠费补缴责任,以及可能因第三方账户绑定引发的使用困扰。
竞拍前必做“运营商政策尽职调查”
针对上述潜在风险,于静也向意向竞买人给出了可落地的明确建议,其中“竞拍前完成运营商政策尽职调查”,是规避后续纠纷的核心关键步骤,缺一不可。
具体操作上,意向竞买人在缴纳竞拍保证金前,切不可凭“靓号”热度盲目参与,需主动联系该号码对应的运营商,逐一落实关键条款:包括司法拍卖过户完成后,号码将被强制要求适用的最低消费金额、套餐固定期限、具体资费标准、预存话费额度等。同时,为最大程度保障自身权益,应尽力向运营商获取上述条款的书面答复,避免后续因口头承诺无法兑现,产生不必要的法律争议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