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栾海明 通讯员 卢建民
“张警官,中秋节快乐!我现在在老家开了一家小餐馆,生意还不错,今天家人都来帮忙,特别热闹。想起以前那段浑浑噩噩的日子,真的特别感谢您当初没有放弃我,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我和我的全家真心感谢您!——王齐(化名)。”一条来自山东泰安的短信,为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三级警长张帅的中秋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暖意。

中秋佳节,万家灯火映照着团圆的温馨。当人们沉浸在与家人欢聚、共享月饼的幸福时光里时,张帅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护着一群特殊人员的“重生之路”。
误入歧途:从幸福生活到“带刺刺猬”
发短信的王齐是一名已经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的人员。王齐今年32岁,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经营着一家小面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然而,5年前,他在朋友的“怂恿”下接触了冰毒。起初,他以为自己能“掌控”,却不料一步步陷入深渊。为了筹集毒资,他不仅花光了积蓄,还变卖了家里的资产,与家人的关系也变得恶劣。妻子带着孩子离开,面馆也无心经营,曾经温馨的家变得冷冷清清。
直到被公安机关查获,王奇被送入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忆起初次见到王齐刚到戒毒所的场景,张帅记忆犹新:颓废、消瘦,脾气暴躁,整个人就像“带刺的刺猬”,抵触情绪特别强,常常对其他戒毒人员恶语相向,甚至故意违反纪律。
“警”暖蜕变:从关怀破冰到多维帮扶
改变,始于一次小小的“意外”。一天晚上,刚刚熄灯休息,王齐突发急性肠胃炎,腹痛难忍,在床上翻来覆去。正在值班的张帅发现后,立刻和备勤警察赶到宿舍了解情况。看到王齐蜷缩在床上、额头布满冷汗的样子,张帅没有丝毫犹豫,一边轻声安抚他的情绪,一边立即联系当晚值班医生。由于症状较为严重,张帅又向指挥中心报告,申请出所就医,并与同事护送王齐前往医院治疗,全程细心照料,直到王齐的病情稳定下来。
“那段时间,我第一次感受到,除了家人之外,还会有人这么关心我。”王齐后来回忆说。从那以后,王齐对张帅的态度渐渐好转,对周围的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敌意。
为了帮助王齐戒除毒瘾,张帅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他经常与王齐谈心谈话,耐心倾听他的烦恼和困惑,利用教育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和形势政策内容,针对性帮助他分析吸毒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在康复训练中,张帅鼓励王齐积极参与,帮助他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增强他的身体素质;张帅还与所内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密切配合,在谈心谈话中引导王齐打开心结,缓解他的心理压力,让他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在技能培训中,张帅考虑到王齐入所前家里开面馆的情况,根据王齐的爱好特长,推荐他参加所内伙食加工,进一步学习烹饪技术,为将来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通过了解,如今的王齐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王齐的餐馆虽然不大,但凭借着干净整洁的环境、地道的口味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街坊邻居的认可。看着短信里王齐对新生活的描述,张帅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心中满是欣慰——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有了最温暖的回响。
薪火相传:一群“张帅”守护重生之路
在戒毒所里,“张警官”还有很多。他们每天不仅要负责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还要组织开展各类行为规范养成活动、教育矫正、康复训练、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课程。
为了让戒毒人员更好地适应社会,他们会邀请专家入所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援助,提高戒毒人员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会组织戒毒人员参加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帮助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为戒毒人员提供就业规划指导。正是因为有了这群“特殊的园丁”,越来越多的“王齐”摆脱了毒品的束缚,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今年的中秋节,戒毒所里依然充满了温馨的氛围。为了让在所的戒毒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坚定他们的戒治决心,张帅和同事们早早地就开始策划各类活动。“看到王齐现在的生活,我也特别羡慕,我一定要好好戒毒,争取早日回家和家人团聚。”一名在所的戒毒人员在分享时动情地说。
对戒毒人民警察来说,中秋节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能看到戒毒人员的转变和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在这条特殊的“戒毒之路”上,他们将继续坚守初心,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帮助更多的戒毒人员走出阴霾,迎接属于他们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