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首例!葛均波院士团队!“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

近日,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迎来重大医疗突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领衔的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日照市首例“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简称LVAD)植入手术。该手术为一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生,也标志着医院在心衰外科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同期,医院“心衰综合诊治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由葛均波院士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孙晓宁教授共同揭牌,将进一步整合多学科资源,提升区域内心衰综合诊疗水平。

1.什么是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并不是完全替代人体心脏,而是一个左心室辅助装置,它通过机械泵分担左心室的泵血工作,帮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对于药物及常规手术无效的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它是延续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也是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期间的有效“桥梁”,甚至可作为终身治疗手段。

2.十年心衰抗争路,生命陷入“倒计时”

患者刘先生(化姓)与心力衰竭抗争已超过十年。尽管曾接受 ICD、CRT-D 植入等规范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近半年来,他出现严重胸闷、无法平卧等症状,检查显示其左心室射血分数仅28%,心功能已达Ⅳ级(最严重级别),处于终末期心衰阶段,生命垂危。

3.十年心衰抗争路,生命陷入“倒计时”

面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局面,日照心脏病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专家团队一致认为,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是延续患者生命的最佳方案。人工心脏手术作为心外科领域的技术高峰,团队围绕术前评估、术中支持及术后康复,制定了全程化管理策略。

4.高难度手术顺利完成,生命获得“新引擎”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葛均波院士团队在全麻体外循环中成功将“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左心室。随着装置启动,患者血压、心率逐步趋于稳定,那颗“疲惫”了十余年的心脏,终于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

人工心脏如何工作?

该装置主要由体内泵体、体外控制器和电池组成。泵体通过管道与心脏相连,由控制器驱动,辅助衰竭的心室泵血。患者术后可携带设备自由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多数人能回归正常生活。

5.术后稳步康复,患者重归正常生活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同样关键。在ICU团队的密切监护与多学科协作下,刘先生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插管,第十天心功能改善并可在床旁坐起,第十八天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一个月顺利出院。目前已经回归家庭和社会,自己正常运动,在近日的来院复查,患者也是自己开车,实现了有质量的生活。

出院前,刘先生感慨道:“现在呼吸顺畅,夜里能平躺睡觉,就像换了一颗心!”他的重生,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更是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的体现。

构建区域生命防线,让“心”生触手可及

对于许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理想方案,然而心脏供体极为稀缺,且离体保存时间仅4-6小时,手术条件极为严苛。这导致每年仅有不到千分之一的患者能获得移植机会。“人工心脏”技术的成功开展,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选择。

日照心脏病医院“心衰综合诊治中心”,将突破传统单科诊疗模式,整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影像科、超声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多学科资源,构建MDT协作团队。中心将在现有最佳药物治疗,起搏器械植入,射频消融及瓣膜介入治疗等现有技术基础上,新引进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LVAD)等国际先进技术,致力于打造集精准诊断、规范用药、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心脏康复及长期随访于一体的一站式、全流程诊疗平台,是终末期心衰患者可靠的生命接力。

日照心医提醒您:若心衰患者出现休息时胸闷、无法平卧、腿部浮肿且频繁住院,药物效果渐差,很可能已进入终末期。请务必尽早评估心脏移植或人工心脏植入方案,切勿拖延至多器官衰竭,以免错失手术良机。

上一篇: 部分活动已开启报名!淄博市文化馆国庆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抢先看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