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凯平
仁礼天下,和合大同。值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6周年之际,2025全球“云祭孔”大型网络直播活动于9月28日9:00启幕。本次活动特别策划推出“四海同祭”“儒润边疆”“儒韵新章”等系列专题环节,全面展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一同相聚云端,弘扬孔子思想智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直播全方位展现了曲阜孔庙、衢州孔庙、浙江榉溪孔氏家庙、北京孔庙(国子监)、天津文庙、吉林长春文庙、河北正定文庙、河北沧州文庙、江苏南京夫子庙、吉林文庙、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安福孔庙、贵州贵阳孔学堂、云南建水文庙、海南崖城学宫、四川德阳文庙、四川崇宁文庙、广西南宁孔庙、广西恭城文庙、陕西韩城文庙、广东德庆学宫、甘肃临洮文庙、甘肃天水文庙、甘肃武威文庙、河南夏邑孔子还乡祠、山东菏泽通古文庙、浙江杭州竹径茶书院、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重庆南岸区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陕西儒家文化传播中心、锦州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黑龙江省水利学校孔子学堂、吉林四平玉琨国学实验学校等地的“云祭孔”活动,并联合日本东京孔子庙、日本足利学校孔子庙、韩国孔子文化中心、韩国济州乡校、印尼孔教总会、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日本北海道孔子书院,展现了文化盛事的深度与广度。
节目邀请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以及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房伟大作为演播嘉宾,对海内外祭孔活动进行解读、点评,让跨越2500余年的儒家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

主持人:在当前社会,我们为什么要祭孔?它的社会意义又是什么?

宋立林:当代社会对孔子进行祭祀,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祭祀孔子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也是对我们日常所践行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的认同。
这些传统价值理念,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德性修养的重要准则。其次,祭祀孔子也有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另外很重要的是,通过祭祀这一文化仪式,我们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将其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正是祭祀孔子在当下的重要意义所在。
主持人:“礼”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房伟: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儒家思想的构成来看,礼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表面的礼仪、仪节和仪式,更涵盖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社会制度与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背后所体现的思想理念。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指出了礼在个人安身立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礼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更广义的层面看,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宋立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底色是礼乐文明。礼与乐相辅相成,即“礼别异,乐和合”。例如祭孔仪式,正是礼乐和谐交融的体现。在儒家思想中,仁和礼均为核心要素。孔子还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说明乐教在人格养成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孔子的六经之教中,礼教与乐教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传承礼乐文化既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能让人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礼乐教化,提升每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如何让儒家礼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特别是在边疆多民族地区,以增强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立林:孔子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底色。如今,对孔子的祭祀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庙和书院,而是扩展到学校、各类文化机构等多种场所,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儒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并非追求绝对一致,而是倡导在尊重本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凝聚共同的精神内核——即如何礼敬先贤、守护文脉。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孔子儒学的认同感与坚守正日益增强。
房伟:儒家思想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关键在于把握其“真精神”,并将之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例如,将儒家倡导的诚信、勤俭等理念融入当地生活实践,有助于推动儒家思想真正深入人心,这是非常关键的。
主持人: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亲身参与祭孔典礼、感受尊师重教氛围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宋立林: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教育的主要对象。让他们亲身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意识)的滋养,对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儒家思想在过去两千多年对中国人的个人成长与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通过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和教材,使其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重要资源。
在书院等教育机构的祭孔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祭孔活动使“尊师重教”这一悠久传统得以具象化。对参与的老师而言,通过向至圣先师孔子致敬,可以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培养教育家精神。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对先贤孔子的礼敬,也是对自己老师现实尊重的体现。
“敬”是祭孔活动乃至整个礼乐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礼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亲身体验,这种庄重的仪式感和沉浸式体验对于人的教化功能非常强大,有助于青少年在关键的人格塑形期,感受并内化对知识、师长的敬畏与尊重,从而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主持人:从传播效果来看,未来还可以通过哪些创新形式进一步强化祭孔典礼的传播效果?

房伟:跨场域、多主体联动是当代祭孔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为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可以针对学校、社区等不同场域,设计相应的礼仪规范,使人们在9月28日这一天“有礼可依”,通过具体仪式表达对先师的敬畏之情。同时,应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如持续推广“云祭孔”等线上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其中,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主持人:中韩两国常通过祭孔活动开展文化交流,例如曲阜与韩国乡校的合作,以及类似今日全球“云祭孔”系统的联动。在当今东亚国家的互动中,儒学对构筑彼此理解的文化桥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宋立林:众所周知,“东亚儒家文化圈”这一概念体现了儒学在历史上的广泛传播。儒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遗产,更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尤其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共同底色、又各具本土特色的文化格局。在东亚国家中,韩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通过多次赴韩进行学术交流,我深切感受到韩国社会对儒家文化的高度认同。
在中国与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越南等)的交往中,儒家文化作为历史上共有的文化基础,确实发挥了沟通桥梁的作用。因为各国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乃至社会制度层面,均深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即使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各国在传承自身民族文化时,仍存在这一“公约数”——孔子已成为中国与东亚交往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孔子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我们以和平、包容的态度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时,孔子无疑是最佳的文化使者,也是联结东亚文明共鸣的重要纽带。
主持人:儒学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房伟:儒学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层面,儒家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思想,已成为东亚各国共同的道德基础,深刻影响着社会伦理与个人行为准则。
其次,在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科举制度被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借鉴并本土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选官体系;同时,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长期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东亚知识分子的共同文化根基。此外,儒家对家庭伦理与社会结构的重视尤为突出,强调家族纽带、孝道与长幼秩序,这种观念至今仍在东亚社会的家庭组织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儒学的影响渗透于东亚文化的核心层面,形成了兼具共性与地域特色的文明格局。
主持人:想请教一下二位结合您自身研读《论语》的经历还有体会,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论语》?这部凝结着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典籍,对当代人修身处世乃至认知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启发和价值。
此外,面对这部流传千年的经典,我们又该以何种态度何种方法去阅读,才能真正的读懂当中的精髓,让《论语》中的智慧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更能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来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言行。
宋立林:钱穆先生曾提出,当代读书人肩负两大使命:一是自身研读《论语》,二是引导他人共读《论语》。我与房伟教授长期践行这一理念,通过“慢读《论语》”“通讲《论语》”等形式,实现“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
儒家学问本质是“生命的学问”,即“成人之学”——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进而成就君子人格。《论语》的核心主旨可概括为“以学养成君子”。首先是内修人格,通过学习和反思,塑造兼具道德情操(仁、义、礼、智、信)与社会责任感(修己安人)的君子品格;然后是外济天下,君子需“干事”,即推动社会向善发展,如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我个人研读体会中,《论语》的“中正平和”思想对修身养性、启迪智慧具有深刻作用,其圆融的价值观能帮助现代人在浮躁社会中保持定力。
房伟:《论语》是人生的“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两大实践指引。一是方向校准: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坐标,通过经典对照自身言行(如“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并改进。二是价值镜鉴:书中“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思想,为处理现代人际关系(家庭伦理、职场协作)提供伦理基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
主持人:在全程参与2025全球“云祭孔”活动的过程中,相信两位专家也收获了许多触动与思考,想特别邀请二位分享参与本次“云祭孔”的真切感受。
宋立林:其实我每年在曲阜都会参加祭孔相关活动,但今天坐在演播室,参与全球“云祭孔”的直播解说,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祭孔画面,内心尤为欣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正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不仅在山东,更在全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越来越多的人对孔子思想展现出高度的认同。这正是孔子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体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曾经历过对孔子存在误解与成见的历史阶段,但当拨开迷雾、重温经典,并在中西融通的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价值愈发彰显,他在人类文明中的定位也愈加清晰。通过本次全球“云祭孔”的解说工作,我更加坚定地认为,秉持“两结合、两创”的路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孔子思想在当代有效传播与传承的真正途径。从自身践行出发,进而广泛传播,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房伟:我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作为首次参与“云祭孔”直播的嘉宾,既有紧张感,也有新鲜感;第二,当我看到全球各地在9月28日同一时刻祭奠先师孔子的场景,内心的激动与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所见的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中国文化坚韧性与延续性的生动展示。同时,我也更加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与孔子思想,我们肩负的责任依然艰巨。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主持人: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大哉孔子,余韵绵长。有一种哲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坚守,是祭典常举、仪轨常行;有一种追求,是“天下归仁”。至圣先师孔子自尼山走来,既是镌刻于历史长河的精神丰碑,也是浸润当代生活的智慧清泉;既是深植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根魂,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明瑰宝。即将迈入第十年的全球“云祭孔”活动,将持续立足齐鲁深厚的人文底蕴,秉持守正创新之道,以鲜活的时代精神激活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让跨越千年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它将继续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互鉴共生,推动人类文明和谐进步,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儒家智慧,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