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间”岂能异化为“私欲收割间”

伪造品牌、炒作“神药”、推送“狗血”剧情……私域直播“盯”上老年人。当前,私域直播“瞄准”老年群体,一些运营者诱导老年人入群,再开展“花式卖货”,层层套路让不少老年人落入“消费陷阱”。(9月25日 《工人日报》)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直播已成为消费的重要渠道。直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也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然而,一些私域直播却打着“健康”“陪伴”的幌子,盯上老年群体,通过层层套路让老人深陷消费陷阱。

老年人常被“群里领鸡蛋”“直播答题拿红包”诱导入群,从一开始的“小恩小惠”,到后续的“健康讲座”“剧情直播”,看似温情的陪伴,其实是为精准收割做铺垫。种种套路式营销,精准“拿捏”了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也利用了老年人的孤独与信任,把虚假关怀异化为逐利的工具。说到底,所谓私域直播,在一些不法商家眼里,早已异化为赤裸裸的“私欲”,成为围猎老年人的“私欲收割间”。

众所周知,相比于年轻人,老年群体在信息甄别、维权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虚假的品牌背书、模糊的产品功效、编排的“狗血剧情”,往往让老人们难辨真假。更为棘手的是,私域直播分散隐蔽,往往依附于微信群、企业号,缺乏公域平台的公开监管。一旦出现纠纷,取证难、维权难,老人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治理私域直播乱象,既要堵,也要疏。一方面,必须加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监管机制。对直播主体资质、直播内容合规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既要明确标准,也要强化执法,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另一方面,平台责任不容推卸。技术服务提供者不能只顾收取费用,更要对接入的直播活动进行审核和把关,把“入口”管紧管牢。同时,行业协会应积极制定规范,推动建立涉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私域直播真正成为造福老人的新业态,而不是坑害老人的收割机。

除了制度防护,家庭关怀、社会支持同样重要。子女应多陪伴老人,平常与老人多沟通,帮助老人识别风险,提升信息甄别能力。社会也应营造更加友善的老年消费环境。社区、媒体、公益组织可以通过科普讲座、典型案例曝光等方式,帮助老人增强防骗意识。让他们知道,所谓的“神药”“低价金条”不过是骗局的一部分。

私域直播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让私域直播异化为坑老的“私欲”直播。让老年人远离套路陷阱,安享数字生活的便利与温暖,这是市场应有的良心,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孙维国)

上一篇: 铅山县明德小学推普周听写大赛燃动校园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