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丨赵永和:一生践行儒学传承,以文化人润心铸魂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丁安顺

从职场耕耘时的浸润到退休后创办“为己塾”的深耕,数十载春秋里,赵永和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儒学紧密交织。他以“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为己任,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生活,在退而不休中守护文化薪火。

守正创新

让儒学融入城市血脉

“文化不仅是展示的名片,更应是滋养百姓的清泉。”这是赵永和深耕儒学传承工作多年的深刻感悟。从曲阜市副市长、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到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他的每一个岗位,都成为推动儒学 “活起来”的实践平台。

作为曲阜市文化名片的孔子文化节,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早年参与孔子文化节工作时,赵永和便敏锐察觉到,文化活动不能仅停留在“高墙大院”,更要走进本土百姓的日常生活。2012年,他主导开展 “彬彬有礼 道德城市”主题活动,将儒家文化精髓融入城市血脉,倡导“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的社会风尚。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曲阜的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更为各地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孔子文化节走过40年,我们既看到了办会目的升级,也见证了曲阜由内而外的转变。这种变化,关乎整座城的精气神。”赵永和说。从小城活动到国际性活动,从发展文化旅游到推动文化“两创”,其规模、内容、形式都在发展中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的初心,不变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坚持。

2016年,孟子研究院成立,赵永和担任首届党委书记。在此任上,他既搭“交流桥”,策划组织世界哲学大会孟子论坛、国际青年儒学论坛等活动,让儒学对话世界;又夯“理论基”,出版《学孟母教子做幸福家长》、主编《孟苑家语》,为孟子思想的系统研究添砖加瓦;更铺“普及路”,开设孟子大讲堂、孟母大讲堂,成立了孟母教子与家长教育研究所,将深奥的经典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智慧,让儒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退而不休

创办“为己塾”普及儒学

2022年,卸下公职的赵永和畅想着“周游列国”,享受退休生活,却因几位孩童的诵读声,踏上了儒学传播普及的新征程。

“我刚开始确实去旅游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老家,没事的时候就帮亲戚带四个小孩读《大学》,没承想孩子们学得格外投入。”一个多月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志民,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海文等儒学名家到访。当孩子们熟练背诵《大学》时,在场专家纷纷赞许,陈来先生更是当场题赠“为己塾”三字。

“‘为己’典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为学习要落脚于提升自身人格修养,唯有人格饱满,生命才有意义。”这份期许让赵永和深受触动,怀揣着以“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的敬畏之心,他当即决定创办“为己塾”。

为了让学堂落地,赵永和几乎倾注了全部退休金:将闲置的农村小院精心改造,院落内两层小楼、君子湖、朝圣广场、石刻碑廊、新泮桥错落有致,处处透着传统文化的雅致与厚重。如今,每周末的“为己塾”都热闹非凡——从最初的4个孩子,发展到如今二三十人参与,人数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人,既有孩童琅琅读书,也有成年人静心研学;有时赵永和还会外出义务授课,不少教育机构也主动组织学员前来学习。

“哪怕只有一个人来,我也会坚持下去。”这份执着,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赤诚热爱。

任重道远

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更广

“《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里有三百多个成语,这些都是滋养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为己塾”的课堂上,赵永和始终坚持“先背诵、后开悟”的教学理念——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人生的“基础工程”,孩子先将经典存入心中,随着年岁增长,自然能领悟其中智慧,涵养浩然之气。

目前,为己塾以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为主,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教学。每周日九点半到11点半开讲,现已举办133讲。为了让深奥的经典“活”起来,每堂课课前,赵永和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备课:结合陈来、王志民主编的《四书解读》,参考杨朝明、杨伯峻、鲍鹏山、傅佩荣等名家的解读,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员理解。

学堂虽小,却吸引了众多儒学名家前来授课。陈来、王志民、杨朝明、李宗桂、王中江、梁涛、孔德立、杨海文、周春健、刘瑾辉、杜宝瑞等儒学名家都曾多次到访,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学堂还开设了家长课堂,线上领读、线下交流相结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文化传承氛围。

经典的力量,正在学生们身上悄然显现:志愿者刘聪三年坚守初心,每个周日都准时投身志愿服务,学生、老师、管理者兼而有之,任劳任怨。这份坚持里,他不仅收获了成长,更真切触摸到儒家文化“力行近仁”的温度,让滋养成为看得见的蜕变。

8岁的小学员赵艺森曾在海边与家人走散,却未慌乱哭闹,而是冷静求助,事后他认真地说:“赵老师讲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哭解决不了问题呀。”还有一次,赵艺森与同学潘一博在门口等候,为下楼的杨海文教授轻轻掀开门帘——这份“尊师重道”的举动,正是传统文化浸润心灵的生动写照。

“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蜕变,看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扎下深根,这便是传承最本真的意义。”望着孩子们的身影,赵永和语气里满是欣慰。谈及未来,他眼神坚定:“文化传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条路,从来任重而道远。” 如今的他更坦言,自己早已“哪儿也不想去”—— 唯愿办好“为己塾”,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里。

上一篇: 旅行社一日游朱之文家 大衣哥出名之后被村民吸血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