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清法律红线,让群聊八卦不破界-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据澎湃新闻报道,杭州一女教师在三人微信群聊八卦扩散后,被浙江天台县公安局以构成诽谤行拘2天,此事有了最新进展。女教师将天台县公安局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案件将于9月24日在天台县人民法院开庭。

“三人微信群传八卦涉嫌诽谤被拘留”的新闻引发热议,不少人担忧“今后聊天会不会动辄得咎,人人自危”,也发出了对“微小的恶”打击是否太致密的顾虑。这种担心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混淆了正常聊天与恶意诽谤的边界。法治社会,聊天的自由也有法律的边界,网络上的言论也不能突破法律的红线。轻视“群聊八卦”,超出“闲聊”的范畴,“小恶”也违法。对于“群聊”暗藏的安全隐患,决不能掉以轻心。

与过往典型的造谣传谣处罚案例相比,三人微信群聊八卦稍显特殊。以往,传谣者大多通过社交媒体,或在人数较多的地方发布谣言,影响面颇广。而此事是将不实消息由家人、朋友构成的三人小群传播,具有私密性和隐蔽性,传八卦者认为没有主观故意,不会也不可能导致对方的社会评价被降低。小群“八卦”被拘或有争议,对散布谣言行为的定性和处罚也非常复杂,如何平衡处理尺度是执法机关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不随口八卦”应成每个人的自觉。

言论自由也要有“边界意识”,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微信群即便带有私密社交属性,也绝非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群聊八卦,不应该把别人的隐私、伤痛当谈资,更不能编造谣言挑起矛盾。

看似“随口”的八卦,却有超出想象的“杀伤力”。随意扩散,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会变成“言之凿凿”,容易让一些“无心之失”变成触碰到法律雷区的“有心之过”,代价很可能沉重到让人难以承受。

拒绝当恶的传播者,从管住“群聊嘴”开始。据了解,事件中的女教师未核实真实信息,将另一教师卖淫的不实信息在微信群传播,对被八卦的教师名誉造成不良影响,自己也成为“恶”的传播者。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候,要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环境,既要对未经证实的八卦、以制造噱头和恶意博取流量的谣言零容忍,也要守住道德、法治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主动避开“雷区”,多反问自己:“信息是否属实?会伤害他人吗?符合规矩吗?”避免因八卦而“引火烧身”。

让言论的“边界”不模糊,社会就得“完善规则”。法律打击的是“恶意”,并非“交流”;法律法规管的是“侵权行为”,突破“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的底线,才会被查处、被严惩。通过清晰的法律,界定哪些言论属于诽谤、侵权,再用透明的执法流程让违规行为有明确的后果,所有人都知道红线在哪,言论自由才能在安全的框架里真正实现。

不传谣应是本分。因“群聊八卦”而被处罚,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谣言止于智者。守住“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保持警醒,谨言慎行,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不断提升网络素养,才能真正管住“群聊嘴”,斩断恶意传播的链条,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中国银行菏泽鲁西新区支行曹智慧助高龄客户解难题,获锦旗表谢意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