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物流仓储环节成本“减负” 浙江建设物流仓储“标准地”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牛夏风)物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主动脉”,其成本高低直接关乎产业链竞争力与民生福祉。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达13.5%,其中仓储保管费用占比高达48.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1个百分点;同期浙江省物流仓储用地亩均地价62万元,比工业用地高出10万元,其中台州市路桥区、温岭市等产业核心区周边地块,更是较周边工业用地高出40万/亩。

“用地贵、拿地难、亩均税收考核压力大”,成为推高浙江企业物流成本的突出痛点。如今,这一困境迎来破局之举。为优化物流仓储用地要素配置,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浙江日前印发《浙江省物流仓储“标准地”工作指引(2025)(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通过建设物流仓储“标准地”,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物流行业舒“筋”活“络”。

所谓物流仓储“标准地”,是指在按规定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物流强度等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简单来说,物流仓储“标准地”就是通过明确用地准入、监管及综合评价标准,为物流行业量身定制出一套土地要素保障机制,让物流仓储成本更低、运转更有效率。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与消费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明确了用地准入、监管及综合评价标准,建立符合物流行业特性的土地要素保障机制,是破解物流仓储项目落地难、用地贵、考核压力大等问题的重要抓手。

针对当前物流仓储领域的核心痛点,《工作指引》给出了精准解决方案。比如针对用地总量不足,明确引导地方结合工业集群、流通物流等实际需求,以及年新增工业用地较大的地区,配套一定比例的物流仓储用地。再如亩均考核优化上,明确提出对投产运营满2年的物流仓储“标准地”项目,按物流仓储标准地出让项目开展年度综合效益评价等。

在效率上,《工作指引》将“物流强度”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如商贸物流类项目须达到≥880万吨/km2·年),这一指标直指货物周转效率,倒逼企业引入智能分拣系统、建设自动化仓储设施、推行集约化运营模式,从根本上减少仓储空置率与资源浪费,让“货物快进快出”成为常态。

考虑到浙江区域发展差异,《工作指引》还结合浙江“浙东沿海港口经济带、浙中产业集聚带、浙西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设置了1、0.9、0.8、0.7四档区域修正系数,动态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与亩均税收指标,既避免了欠发达地区因指标过高难以落地的困境,也确保了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均衡推进,进一步放大社会物流降本的整体效应。

更关键的是,《工作指引》从规划层面破题:明确物流仓储用地需与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产业布局规划同步谋划,避免物流设施“远离产业核心区”“远离交通枢纽”等现象,确保制造业基地、商贸集聚区周边有适配的仓储、分拨设施支撑。

在行业专家看来,随着杭州空港物流园、宁波梅山港仓储中心等优质项目落地,浙江“港口 陆运 空运”的物流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可以为纺织、汽车、跨境电商等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未来,无论是绍兴的纺织企业、义乌小商品城的商户,还是嘉兴水果市场的批发商,都能依托周边的“标准地”物流项目,更便捷地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实现“产销互动”效率升级。这场聚焦物流仓储的“标准地”改革,不仅为浙江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注入新动能,更将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 新泰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力挽胎盘早剥危局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