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网评|临沂书圣文化节的生命力之源

9月20日,临沂书圣文化节开幕。这是临沂的第二十一届书圣文化节。相比以往,这届书圣文化节朴素了很多,没有鲜花着锦,没有演出铺排。

开幕式上,倒是多了一些平凡的面孔。王羲之书法特色学校、特色村居、羲之书法好少年的代表在这个庄重的时刻走上讲台,在无数的聚光灯下接受表彰,见证着书圣在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无限的魅力。

书圣文化节上,组织百余名市内外书法家和老中青少书法爱好者现场书写《兰亭序》等书法名作,这是近年来的保留节目。在网络日趋发达的今天,第二十一届临沂书圣文化节,更是创造性地开展了“书圣在我家”活动,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普通群众,拍摄个人创作书写过程,上传短视频账号,寻找最有新时代“书圣”气质的你,只要“点赞量”超1000个可以获得丰厚奖品。

借助网络的力量,让群众的参与度更高,增加群众对临沂书圣文化的认同。群众的广泛参与,也让书圣经千年的历史沉淀后继续成为时代的顶流。

临沂,古城琅琊,历来有鲁南名士多,琅琊古城秀的美育。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仅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顶流,也在这个城市里留下了深厚的书法基因。

此次书圣文化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广泛的群众参与,展现出非凡的活力与影响力。广泛的群众参与不仅是对书圣王羲之的崇高致敬,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的生动实践。

一千多年来,书法这一艺术在沂蒙大地上长盛不衰,在于书法这门艺术早已将根深深扎进群众当中去,正是这种与民众血脉相连的特质,赋予了书圣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琴棋书画诗酒花,在古人的雅事中,书高居第三位。但也是唯一一项准入门槛低、天花板高的雅事。正是这一特点,让书法就有了深厚的群众性基础。

书圣文化节期间,各色活动如书法大赛、名家讲座、非遗文化展演等,无一不是向公众敞开大门。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在这里找到参与文化的途径。当普通民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成为可感、可触、可创造的生活实践。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使传统文化摆脱了“阳春白雪”的疏离感,获得了接地气的现代表达。

基于群众性而产生的广泛参与,直接转化为书圣文化节的影响力。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民众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文化传播的节点。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家庭内部的讨论、社区之间的交流,书圣文化节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扩散。

自上而下的推动,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当一种文化自下而上的追求,才会让这种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参考一项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不能仅局限于参加的嘉宾咖位有多大,更应该看看其影响范围有多广。

此次的临沂书圣文化节,以网络为窗口,让更多的普罗大众参与,这种由下而上的传播模式,比单纯的政策推动或商业运作更具渗透力和持久性。

文化节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活动举办的短短数日,而是持续发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文化形式如果失去了群众的根基,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难逃式微的命运。临沂书圣文化之所以能够年复一年地举办且愈办愈盛,正是因为它回应了民众对文化认同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民众在参与中不仅消费文化,更创造文化、传承文化,这种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机制,确保了书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阳春白雪,是艺术的高度,下里巴人,才更代表着艺术的广度,书法,也在雅与俗的嬗变中,逐渐融入群众的文化自觉中,从而让这一传承千百年的艺术在今天乃至更远的未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当文化节庆真正扎根于人民之中,它就能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长久的生命力。这正是书圣文化节给予我们的最深层次文化启迪——群众性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手段,更是文化生存的本质。(文/杨成喜)

责任编辑:王军

上一篇: 【问政漫看】让政策红利惠及每一位幼儿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