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手机上浏览,看到沂水县富官庄镇的几名老民师在黄崖村办起了民师文化馆。看到这个信息,心里非常感动,带着感恩崇敬的心情,我们几个一同去回忆过去。
我上小学的时候,教我的老师就是民师。他从事的是教学工作,待遇却是生产队劳动力的平均工分。那时候的老师是全能的,既能教算术,也能教语文,还能教音乐。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这把年纪了,怎么还有心思筹建文化馆呢?
从县城出发,到黄崖村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几个还沉浸在对民师文化馆的遐想中,目的地到了,一座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化馆大门口是西南门,是沂水北部农村常见的那种过道门口,门口两扇油漆斑驳的大门半掩着,告诉来客,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我们在门口尚未站定,早已在馆里等候的四位老师出来迎接我们,他们头发早已花白,但腰杆挺直,走路带风,眼里有光,精神矍铄,浑身透着精气神。陪同的镇领导告诉我,这四位分别是鞠老师、王老师和两位蔡老师,都是地地道道的富官庄镇人。
简单的寒暄几句,老师们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就像当年他们站在讲台上一样,急切的想把他们知道的告诉我们。
穿过过道,到了天井,天井是用当地青石板铺装的,在面积不大的青石板上,不规则的镶嵌着63盏地坪灯。我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鞠老师告诉我,那时候,全镇共有63处小学,我们这些人就在这些地方工作,这就代表着我们战斗过的地方吧!
院子西侧,是一个讲台。黑板是水泥抹面的,讲桌是一块长约1.5米、宽约0.4米的青石长条,讲台东南侧,竖起了一根木桩,木桩上挂着一口“钟”。那时候教室里没有钟表,学生上学、上课、下课、放学都以钟声为号,好像战士的军号一样。讲台的南侧,栽植了一棵杏树;讲台北侧,栽植了一棵李子树,工匠们有心,寓意“桃李满天下”吧。
移步一楼大厅,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吧,年代感差一点,很难有一下子穿越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黑屋子、土台子”的那种感觉。大厅西侧,是老物件陈列区,有那时候照明用的煤油灯、手电筒,日常生活用的暖水瓶、搪瓷缸,教学用的直尺、三角尺和算盘教具,学生写字用的石板、粉笔等。大厅正面简要介绍了民办老师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教师模范代表,有张桂梅、李振华,还有陪同我们的鞠立民老师;正中央,是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传世名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算是文化馆的主题吧!大厅东侧,是访谈区,设计者的初衷是运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让更多的老教师走进文化馆,讲述当初的不容易,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人,珍惜当下,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改变命运,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大厅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会议桌。我们几个和老师们坐下来,漫无目的地开始聊天。这四位老师,年龄都在七十多岁,都是初中毕业后在本村任教,都经历了在生产队拿工分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都在民师岗位上坚守了二十多年,都在九十年代中期赶上了国家政策,“民办转公办”,现在都已光荣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他们中间的鞠立民老师,在民师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在1998年的时候,当选了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问起他们什么事最难忘,他们说当民师的这段经历最难忘。问他们什么事最高兴,他们说,走在路上,有人叫他老师最高兴!和他们坐在一起,好像自己又会回到了小学课堂,坐在青石板上,认真听讲。
民师文化馆刚刚落成,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几十年的历史跨度,几代人的筚路蓝缕,不能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去总结,那是一卷鸿篇巨著;不能用潦潦草草的几幅图片、几件老物件去展示,那是一个时代的全景图。好处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着他们,爱心人士支持他们,老师们有心,民师文化馆有了最初的模样。
倾听着老师们的滔滔不绝,看着眼前雏形已现的文化馆,集聚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空间里,我深切感受到师道的力量。
参观结束了,座谈也暂告一段落。我们走出大门的时候,感觉与老师们相比,我们身上是不是少了点什么?
(作者 戴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