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父亲上大学的刘宏基收获特殊“入学礼”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邬强、钟剑桥) 九月的南昌,秋风带着凉意,吹拂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校园。

19岁的刘宏基把父亲刘生敏安顿在学校附近的出租屋里,仔细叮嘱:“爸,中午我回来煮面,不舒服随时打我电话。”他把水杯往父亲手边推了推,才转身赶赴学校。

临走时,父亲坐在轮椅上笑着挥手。那一幕,恍如从前——在赣州老家樟树下,少年无数次想象“爸爸在哪,家就在哪”。如今,他把父亲接来南昌,安置在这个小而温暖的“家”,也把一份沉甸甸的牵挂带进自己的大学时代。

刘宏基在出租屋里照顾父亲

带着父亲上大学

九月初,刘宏基与父亲来到南昌。在学校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顺利租下一间家电齐全的小屋,一点点陪父亲适应新生活:熟悉周边的菜场,归置家具、厨具。不过几天,原本陌生的房间逐渐被烟火气填满,有了家的模样。

“老师还特地送来生活用品,真的很暖心。”说起这些,刘宏基眼里满是感激。

听到儿子念叨勤工助学的打算,刘生敏握紧他的手,语气郑重:“宏基,咱们能在这落下脚、你能安心上学,全靠学校和好心人。这份情,你要记一辈子,以后不管走到哪,都不能忘记感恩。”

刘宏基重重点头,眼眶发热:“爸,我都记得。现在真的不一样了,上大学就像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会好好努力,不辜负他们。”

刘生敏笑了,拍拍儿子的手,目光扫过整洁的小屋,感慨道:“这儿比赣州老宅亮堂多了。以前你放学回来,忙着帮我擦身、做饭,写作业都得凑在那盏昏黄的灯下……现在好了,你能在明亮教室上课,晚上也有台灯好好看书。爸心里踏实。”

提起老家,刘宏基眼神柔和——那座旧砖瓦房,藏着他太多回忆。父亲意外摔伤后,曾忍着疼痛在堂屋画画卖钱补贴家用;后来病情加重彻底无法站立,养家的担子便落到了儿子肩上。他早已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以前总担心上了大学没法好好照顾您,”刘宏基轻声说,“但现在我特别安心。这里什么都有,做饭洗衣都方便,课余不用赶家务,还能多陪你说说话。”

他握紧父亲的手,语气坚定:“我会努力读书,把专业学扎实,毕业找份好工作,让你过上好日子。”刘生敏望着儿子眼中的光,欣慰地点头。

学校织起帮扶网

从赣州老屋到南昌校园,从独自扛起一个家的“小大人”,到被许多人牵挂的大学生,刘宏基心里的忐忑终于消散,只剩下满满的暖意。

这份安心,来自学校细致的托举。得知他带父求学的情况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早早织起一张帮扶网:量身定制的成长帮扶方案、随时待命的党员帮扶小组、适配的资助政策、勤工助学岗位……班主任实时更新他的成长档案,关注学业与家庭,确保帮助“踩在点子上”。

“不能让孝心被现实绊住脚。”智能制造学院党委副书记姜火文的话,代表了学校的共识。解决入学困难后,后续将持续帮扶,打消长远顾虑——这一切,只为让刘宏基无忧学习、健康成长。

学生党员帮扶小组组长李元昊和同学们更是把关心落到细节:遇到刘宏基抽不开身,组里就有人去出租屋帮忙照顾;若是刘生敏需要看病买药,大家从挂号、取药到陪诊,全程搭手,默默分担。

学业上,学科小组帮助他梳理学习重点、制订学习计划;学院有创新竞赛,大家主动分享经验,鼓励他尝试。“希望他既能照顾好父亲,也在专业领域站稳脚跟。”李元昊说。

站在校园操场上,刘宏基望着远处的教学楼,眼神清澈坚定。他说,要在专业上“开出一朵灿烂的花”,既把父亲照顾好,也把技能学扎实,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秋风拂过校园,吹动少年的衣角。不远处的出租屋里,父亲轻轻推动轮椅,轮轴声细微,却仿佛随风入耳。那声音里,藏着父子彼此安心的牵挂,藏着学校与社会温暖的托举,也藏着一个少年在“尽孝”与“求学”之间,稳稳向前的脚步。

这是一份温暖的“孝心答卷”,写在南昌的秋天,也写在一片爱的天空下。

上一篇: 女孩被诱骗即将出境 江西广西警方联手解救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