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历史“活”起来,精神才能“立”起来

一堂在展览馆里进行的思政课,为何能直抵人心?贵州大学在“九一八”这天给出的答案发人深省:让历史“活”起来,让青年“走”进去,精神的传承便水到渠成。

这堂课的创新,首先在于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距离感”。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档案、照片和实物构建的历史现场。当抽象的教科书文字变为可触可感的刺梨产品、泛黄的工程图纸,当英雄的后人动情追忆父辈的抉择,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充满了温度与细节的集体记忆。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

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架起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课程没有止于悲情叙事,而是鲜明地指向“今天我们如何担当”。从抗战时期的“营养补给”到如今的“科技果实”,一颗刺梨见证了报国方式的变迁;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同时代的青年用行动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这深刻启示我们:铭记历史,绝非沉溺于过去,而是要从中汲取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这堂生动的思政课证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当青年主动思考“我能做什么”时,精神的火种便已种下。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借鉴:唯有将宏大叙事落于具体脉络,让青年成为思考和实践的主体,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汇聚起时代所需的磅礴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王雨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上一篇: 2025海峡两岸周易文化交流活动在河南安阳开幕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