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教育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请允许孩子“慢一点”

近日,“父亲因孩子两小时写不出150字气到捶墙骨折”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而此前,网络已经爆出“家长辅导作业气到心梗住院”“妈妈辅导作业被气到痉挛,手竟成‘鸡爪’”等真实案例。原本应该是陪伴成长、传递支持的温馨场景,何以悄然演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情绪战场”?

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作业辅导如此容易“翻车”?

表面看,这些是一次次情绪失控的意外:“孩子一写作业就要上厕所”“每隔10分钟喝一次水”“坐着写、蹲着写、趴着写,就是不能好好写”……翻看评论区,辅导作业几乎已经成为家长的共同槽点,有的父母甚至说,“要一边吃速效救心丸,一边辅导作业。”

可家长们有没有思考过,孩子写不出来,是缺乏思路还是方法不对?注意力不集中,是环境干扰还是大脑需要休息?这些关键问题常被“必须写完”的任务心态掩盖。最终,辅导沦为亲子“拉锯战”,而教育的初衷,也在效率至上的博弈中逐渐迷失。

不可否认,家长的焦虑有其现实土壤。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考核制度仍偏重分数、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依然单一……这些都无形中加剧了养育的沉重感。但焦虑的存在,并不代表情绪宣泄就具有合理性。儿童的注意力时长是有限的。7岁、10岁、18岁以及30岁的注意力并不相同,不能以大人的注意力和逻辑思维同等要求儿童。

正如树苗不可能一夜成林,违背成长规律的加速,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绪失控,其实也在默默向孩子传递一种危险信号:暴力是可以接受的应对方式。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远比一时没写完作业要深远得多。

不少一线教师也反馈,那些长期被家长“高压辅导”的孩子,往往在课堂上更被动、更害怕犯错。他们可能写得快,但思考得浅;会答题,却不敢提问。

要走出这种“作业困局”,家长或许最需要的不是更严格的“监督”,而是更智慧的“退后”。放下对“完美作业”的执念,接纳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慢节奏与小错误,这本就是成长的常态。怒火袭来时,不妨主动暂停、深呼吸片刻,告诉自己:平稳的父母,才是孩子应对挑战时最坚实的依靠。

教育从来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别让焦虑蚕食亲情,别让对“效率”的追逐替代对“成长”的洞察。比起150字写得快或不快,更值得我们在意的,是孩子是否仍保有好奇的目光,是否愿意主动思考,是否依然信任你。

这些,才是教育中最珍贵的成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杨阳萌

主播/侯萌

视频/赵哲铭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上一篇: 黄山邀你和张明敏在迎客松前共唱《我的中国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