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锁车”惊魂 谁为“最后一公里”安全买单?-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近日,有市民向媒体反映,在骑行青桔单车时,遭遇了自动落锁车轮抱死的状况,致使这位女士被严重摔伤,而这样的事情并非个案。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因共享单车在骑行中突然自动落锁、车轮抱死而导致用户摔伤的案例,已至少41起,遍布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大城市。这不是“个案”,而是一场正在蔓延的“幽灵锁车”危机。

技术便利的背面,是“远程锁车”,还是“远程夺命”?从技术角度分析,共享单车可能存在多种导致突然锁车的隐患。其实,车辆具备远程落锁功能,初衷是规范停放、防止违规,但当这项功能在用户骑行中“误启动”,便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令人不安的是,当用户控诉“正在骑行却被锁”,平台却以“系统无记录”“可能是链条故障”回应。链条能解释车轮瞬间抱死?机械故障能解释全国多地、多品牌、高频次的同类事故?这已不是简单的“用户体验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公共安全漏洞。当千万辆共享单车穿梭于城市动脉,任何一次系统误判,都可能演变为一场血肉之躯与钢铁车轮的碰撞。

“用户说锁了,平台说没锁”,谁掌握真相的钥匙?受害者们向平台反馈后,得到的回应大同小异。平台声称没有记录显示存在自动落锁,可能是链条故障所致。虽然否认是软件技术问题,但平台工作人员承认,车辆确实带有远程落锁的功能。近日至少41起的事故投诉,岂能是沉默的警报?我们不禁要问:当企业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当算法黑箱拒绝透明,普通骑行者的安全,难道只能靠运气?

从“拆盲盒”到“保命盒”,安全不能是共享单车的“附加题”。有网友调侃:“骑共享单车就像拆盲盒,不知下一站是目的地,还是急诊室。” 这句戏言背后,是公众对出行工具基本安全底线的绝望呼唤。企业不能只追求市场份额与资本回报,却将安全成本转嫁给用户。哈啰称“升级算法”,青桔说“排查老旧车辆”——这些回应看似积极,实则被动。投保不是免责,排查不是搪塞。真正的责任,是杜绝隐患于未然,而非事后赔偿。更值得深思的是,当电子锁的“智能”带来风险,是否该重新审视技术路径?已有用户呼吁“换回机械锁”——这并非倒退,而是对“技术至上”的清醒反思:便利,永远不能凌驾于生命至上。

安全无小事,类似事件已非企业自查可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是政府应立即介入,委派独立第三方机构对涉事车辆进行技术鉴定,彻查“自动落锁”是否存在系统性漏洞;其次建立行业安全标准,强制公开智能锁运行逻辑与故障追溯机制;最后设立共享单车安全白皮书制度,定期发布车辆维护、事故率、理赔数据,接受公众监督。应该始终清晰的是,共享单车,本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绿色出行的先锋。若它沦为“马路杀手”,不仅是技术的失败,更是社会治理的失职。

41起摔伤,是41次对安全的呐喊。我们不需要“可能”“也许”的回应,我们要的,是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真相,和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安心骑行的明天。毕竟,在速度与效率之外,城市的温度,从来都写在对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尊重里。

初审: 王韬 复审: 侯薇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唐文龙老婆 唐文龙和陈少霞分手竟是逃避责任?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