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
进入9月,“神兽”归笼,各地中小学相继迎来开学。8岁的家有也在妈妈的陪伴下从济宁来到了青岛,在青岛脑病康复医院开始了自己的“新学期”,借助医院引进的外骨骼机器人,患有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家有可以实现独立行走,向着重返校园迈出了“开学第一步”。

9月2日,在青岛脑病康复医院的大厅里,家有被妈妈和康复师合力从踏板车小心移动到外骨骼机器人上,为了方便他以坐姿穿戴设备,医生在脚踏设备下放置了一个小板凳。随着机器逐渐提升高度,家有慢慢“站”了起来,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被动模式辅助下,他开始迈步、前行。在接下来30分钟的训练里,家有还将尝试自己发力进行主动模式下的行走,康复师会在家有的前方进行方向引导,家长则在一旁时刻关注着他的训练。
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简单来说,SMA就像身体的“信号线”和“电源线”断掉了。大脑发出的“动起来”的命令无法传达到肌肉,导致肌肉因为收不到信号而不断萎缩、无力。
“毕竟五六年没有走路了,一岁以前,家有扶着东西可以走四五步。”家有妈妈说,一岁七八个月的时候,家有确诊了SMA。今年年初,在病友的推荐下家有跟妈妈从济宁的一个县城来到了青岛。
据介绍,医院引进外骨骼机器人学名为儿童外骨骼步行训练器,最早在今年7月开始使用该设备为有运动障碍的特需患儿做训练。“第一感觉是非常新奇,孩子第一天站的时候还是感觉有点害怕,因为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站起来’这个视角。”另一名患儿家长说,医生根据孩子的状况制定了个性化方案,目前一周会进行三次训练,与刚开始的害怕不同,有了独立行走的“初体验”,现在孩子对借助外骨骼机器人训练产生了期待。“每天都问我,妈妈,几点上机器人课呀?”在引入外骨骼机器人之前,患儿的行走训练纯靠人工。“老师累,患者累,家长着急。”曹洪锦院长介绍,像学步一样,患儿家长得扶着、老师也得扶着,更重要的问题是孩子找不到乐趣。目前,医院有两台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半个小时为一个课时,平均每天有十几名患儿接受训练,实现精准辅助的同时解放了更多的人工。
“从就诊数据来看,儿童脑瘫目前占比达40%,比以前降低了不少;还有30%~40%是智力低下和基因突变的患儿;SMA则占10%~15%。康复治疗除了有专业的技术要求外,更需要理念引导。”作为全市唯一荣获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5A级”最高等级认证的康复机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特需患儿家庭在青岛看到了希望。“孩子入院,家长入学。”从烟台带孩子来就医的一名家长说,看到孩子通过三个月的时间实现独自站立的那一刻,家长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时间背后,是专家和康复师的耐心指导和个性治疗。
外骨骼机器人的引进,为患儿们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助力。无论是脑瘫、偏瘫、脊髓损伤导致的站立困难、行走失衡,还是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外骨骼机器人可与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中医治疗等康复疗法协同配合,既能生成量化数据给康复师提供精准的评估依据,让患儿的功能独立性最大化,提升生活质量;又能让孩子们提前体验站立和行走的感觉,在主动参与中积累信心,训练也变得更加积极。临床实践表明,搭配外骨骼机器人训练的患儿,在康复积极性、肢体力量、平衡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离回归正常生活的目标越来越近。
“脊柱越来越歪,然后他只能上早上四节课,四节课以后他就会喊累。”家有曾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成绩也很优异,在小学一年级,老师和同学的关怀成了他生活中难忘的一段回忆。“那些小孩儿下课的时候都带着我儿子推车子飞奔,他们觉得我儿子坐的车子很酷。”由于家有需要长期照料,妈妈在闲暇之余会借助网络直播贴补家用。身边人的温暖给了家有很多信心,如今,有了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和个性化指导,家有朝向往的校园又缓缓迈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