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创新驱动产学研交流会在日照成功举办

8月15日-17日,由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与日照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创新驱动产学研交流会”在日照隆重召开。

大会以“医工融合发展,智能驱动未来”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分会场活动、科技期刊交流、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的相关人员200余人参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韩金祥副理事长、日照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滕永茂同志以及济宁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慧云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

主会场汇聚了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顶尖专家。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学教授,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人才配置”为题,阐述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结合的技术转化体系”;东南大学万遂人教授系统论述了“中国BME教育及行业发展概况”,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思路;上海中医药大学杨华元教授,深入解读了“中医器械起源与发展”,展示了中医工程领域的创新成果;西北工业大学李乐教授围绕“脑肌耦合分析及康复工程应用”展开分享,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陈支通研究员,分享了关于“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独到见解;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邱建军总监作了“声光镜影,融合创新”报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曹佳主任则从医工结合的视角,带来了“口腔多模态数据应用”的实践探索。

大会特设“医工融合创新成果项目路演”分会场,集中展示了来自山东省药学科学院、齐鲁师范学院、济南国科医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8家单位的26项创新成果,涵盖可吸收生物材料、智能诊疗装备、3D打印组织修复、中药新制剂、AI辅助器械等多个方向。路演现场交流热烈,有3家企业与专家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同期,“AI赋能黄河流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职业健康专业委员会年会”“AI赋能医工融合创新论坛”分会场同步开展,聚焦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职业健康管理、智慧医疗装备研发等热点,通过专题报告与互动讨论,碰撞出跨界融合的新火花。

17日上午召开的科技期刊交流会上,来自省内的《齐鲁护理杂志》、《山东通信技术》、《山东农机化》等9家期刊代表参会。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主编凌沛学教授参加会议并致辞。

首先,山东省科协有关部门同志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通知》《山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等规章制度。强调要加强道德学风建设,重申国家在学术规范与科技伦理方面的要求,明确违规问责机制,并呼吁期刊从业者加强制度学习,切实落实科学严谨的学风。

《中国科学》杂志社任胜利总编辑聚焦“期刊的学术质量控制与影响力提升”,深入剖析学术质量把控关键环节与影响力提升路径;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应宽研究员结合“卓越计划项目支持下农业工程一流期刊建设实践与思考”,分享一流期刊建设的实践经验;河南医药大学刘雪立教授阐述“中文核心期刊十大办刊策略”,为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编辑部李蓓兰主任分享了“集群化出版平台建设助力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介绍了平台建设对期刊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王元杰副研究员提出“集群化推动期刊整体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期刊集群建设运营经验”,为期刊运营提供具体实践指引;《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刘飚主编聚焦“编辑在提升期刊出版质量中的核心作用”,强调编辑团队专业能力对期刊品质的关键影响。

本次科技期刊交流会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与会专家针对科技期刊发展的痛点问题,分享了不同领域期刊的实践经验,为解决期刊在把控学术质量、拓展传播渠道、深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与会人员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协作,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传播作用,提升期刊影响力。

为充分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大会开展了论文征集活动,共征集论文39篇,内容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学研融合等多个方向。与会青年学者作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并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展开了积极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观点交锋与经验分享使每位参与者收获颇丰,有效拓宽了研究视野,启发了新思路。经评审,会议最终评选出论文一等奖11名、二等奖20名。这些获奖论文不仅展现了山东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实力,更彰显了青年学者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力与担当。

此次2025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创新驱动产学研交流会成功举办,汇聚了产学研医各界力量,不仅集中展示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期刊发展经验及青年学者的创新潜力,更为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该领域的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上一篇: 先髋脱位四十余年,从辽宁到山东她终于找回了健康行走的能力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