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几名来自山东农业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积极响应学校“万名学子连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活动,与团队奔赴沂源县鲁村镇的源泰家庭农场,投身乡村振兴驿站,以自身所学解决乡村问题,用行动开展“入乡村、看乡村、暖乡村、建乡村”的旅程,以乡村振兴助力山东农业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

7月23日,服务团驱车抵达沂源县鲁村镇的源泰家庭农场驿站。刚落脚,队员们就主动与当地农民攀谈,一番深入交流后,摸清了这片土地的“脾性”:沂源地区地质特殊,土层浅薄且多为石质小山丘。这样的条件虽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却意外契合果树需求,农场也因此顺理成章地以果业为主导,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路。
随后,队员们加入桃果采摘的行列,亲身体验农务劳动。农场主罗先生和其他务农人员格外热情,手把手示范并耐心讲解:“采摘时轻托果子慢慢旋转,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桃枝和果实的损伤,保证收益不受影响。”这场实践的意义远不止学会采摘技巧——队员们在汗水中学到了沂源代代相传的独特务农经验,更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与农民的共情中,悄然种下“知农爱农、助农兴农”的种子,让这份情怀在心底愈发深厚。

和罗先生聊天时,他说起种桃的糟心事:“叶子上全是小孔,果子表面布满斑纹,收益少了好几倍,严重时甚至差十几倍。”队员们结合课堂知识,初步判断并非虫害,更可能是真菌侵染所致。于是,他们立刻向罗先生推广乡村振兴驿站APP,协助他将问题上传至APP的“随时问”专栏,以便学校教授团队提供精准诊断与防治方案。
除了病虫害,队员们还发现了其他阻碍产业升级的“拦路虎”:土地肥力不足,果树品种单一导致收益低迷,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建议:采用轮作修养土地肥力,通过品种多样化填补粮食作物占比过高带来的收益缺口,最终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助力兴农。

如今,驿站的牌子已挂起,就像立下一块兴农的“军令状”,队员们心中的责任愈发清晰厚重。作为乡村驿站的科技专员,他们的态度坚定:“未来,我们会一直扎根驿站岗位,核心目标就是聚焦‘三农’实际问题,全力投身乡村驿站建设‘百千万工程’。我们会与学校老师紧密配合,逐个攻克农场在病虫害防治、土地肥力提升、种植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难题。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持做好乡村振兴驿站挂牌建设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深入乡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当地的‘致富果’真正发挥作用——不光要结出果子,更要结出能让老乡们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的‘富民果’,让增收的喜悦实实在在落到每一户农家。”(张心滢 毛淑琰 刁俊峰)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