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 通讯员 葛堂伟 王馨
在临沂市肿瘤医院内科五病区病房,总能看到主任刘淑红忙碌的身影: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细致分析检查报告,和团队讨论治疗方案……从医三十年,她始终扎根临床一线,用精准诊疗为无数消化道肿瘤患者点亮生命希望,更以温暖共情成为患者口中“最安心的依靠”。

三十载攻坚消化道肿瘤领域
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筑牢防线
“选择消化道肿瘤领域,源于最初的触动。”刘淑红回忆,刚入职时,她接诊过一位晚期胃癌患者,因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和家属的绝望让她至今难忘。“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隐蔽,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生活质量差。”这份触动,让她坚定了深耕这个领域的决心。
三十年来,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从传统化疗方案的优化,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再到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推广,她始终紧跟国际前沿。“肿瘤治疗早已不是‘一刀切’,每个患者的基因、病情、身体状态都不同,必须‘量体裁衣’。”她主导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让多位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
有位结肠癌患者,在外院行结肠癌根治术后,按照常规给予术后辅助化疗,但是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指标持续升高,且最终出现腹腔广泛转移,甚至因此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一侧肾积水及肾萎缩,患者及家属一度对治疗失去信心。幸运的是,患者家属遇到了刘淑红。“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他是晚期肠癌中占比不足5%的MSI-H型,也就是适合免疫治疗的‘幸运儿’”。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刘淑红及时为患者调整了单药免疫治疗,两疗程后各项肿瘤指标即明显下降,腹腔转移灶明显缩小;6个疗程后各项肿瘤指标降至正常,腹腔病灶完全消失,经过两年治疗,患者病情一直比较稳定。
还有一位68岁的患者,同时发现食管中段鳞癌和贲门腺癌,当时其老伴因宫颈癌刚做完放化疗,且其周围刚有一位亲属因食管癌治疗后生存不足半年……患者全家对肿瘤充满了恐惧和担心。刘淑红听说后,一方面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工作,一方面做好家属的思想沟通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刘淑红为患者精心制定了同步放化疗计划。经过治疗,患者不适症状完全缓解,肿瘤得到控制。虽然,后期患者肿瘤又多次复发,但刘淑红均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最终通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让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彻底控制。“8年过去了,患者多次复查均没有复发转移征象,而且生活质量良好,完全看不出曾经罹患晚期恶性肿瘤。”这些案例让刘淑红更坚信:即使是晚期肿瘤,也不能轻易放弃,精准治疗 患者的信心,往往能创造奇迹。

“治心”与治病并重
构建医患信任桥梁
除了专注临床治疗,刘淑红还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关怀。她深知,癌症不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心理的折磨。因此,每次查房,她都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他们鼓励与安慰,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她的诊室里,时常能看到患者与她像朋友一样交谈,倾诉着心中的担忧与希望。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刘淑红常引用这句医学名言,强调心理关怀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她认为,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抗癌路上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正是这种对患者的细心呵护,刘淑红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赞誉,多次收到患者的锦旗和表扬信,一面面锦旗,一封封表扬信都见证了患者对刘淑红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每当这时,刘淑红都说:“这些都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应该做的!”许多刘淑红经治的患者,在自己亲戚或朋友罹患肿瘤疾病后也找到她,每次刘淑红都给予热情的接待和精心的治疗。刘淑红深知,患者的信任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大肯定,也是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早癌筛查、科普惠民
推动“早防早治”走进千家万户
“多数消化道肿瘤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早发现’。”这是刘淑红反复强调的理念。她深知,比起治疗,预防和早期筛查更重要。
作为临沂市抗癌公益联盟科普专家库成员,多年来,她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讲座。她坚持宣传预防消化道肿瘤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少吃高盐、高脂、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和精神压力过大;坚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

采访中,她强调要重视早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慢性胃病(如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便秘或腹泻等高危因素的人,一定要定期做胃镜、肠镜检查。“很多人害怕做胃肠镜,觉得疼、麻烦,但现在无痛胃肠镜技术很成熟,几分钟就能完成检查,早发现早处理,能避免太多悲剧。”刘淑红总是耐心地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讲解胃镜、肠镜的重要性,手把手教大家识别早期症状。
此外,刘淑红作为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常委、山东省公共卫生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分会常委、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委员和临沂市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分会主委,积极参加及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分享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引入先进诊疗经验,带动肿瘤内科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搭建基层交流桥梁:通过下乡义诊、远程会诊等方式,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规范化诊疗知识,缩小区域诊疗差距,提升学科整体服务能力。
从诊室到病房,从临床到科普,刘淑红以精湛医术挽救生命,以温暖共情治愈心灵,更以科普公益守护大众健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肿瘤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晚期肿瘤并非绝对绝境,精准医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能创造更多生命可能。”她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只要能多帮一位患者,多救一个家庭,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正是她作为医者最美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