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哥,最近村东头那盏灯又‘瞎’了三天,晚上下夜班回家,黑黢黢的总踩水坑。”“可不是嘛,李婶家孙子上周放学,就因为巷口路灯不亮,差点摔进排水沟。”夏夜的晚风带着凉意,村头老槐树下,十来个村民搬着小马扎围坐成圈,手里的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
这时,村干部祝让广开了口:“今儿不搞宣讲,就想听大伙说说路灯的事儿——哪儿的灯不亮?修了没效果?有啥想法尽管倒,咱们一起琢磨。”坐在角落的电工徐叔红了脸:“叔伯们,实话说,有时候报修信息转过来就滞后了,等我扛着工具赶过去,偶尔又碰上零件不全,确实把事儿耽误了,对不住大伙。”“那能不能咱自己搞个‘路灯联络员’?”开小卖部的赵姐接过话,“每个片区找个细心人盯着,灯一坏就直接报给徐叔,省得层层转,多耽误功夫。”“这个主意中!”
祝让广立刻在本子上记下大伙儿的意见,紧接着看向徐叔:“还有维修速度的事儿,徐叔你说说,最大的难处是啥?”“零件!上次换镇流器,家里五金店没货,等外地发货就拖了五天。”徐叔挠挠头,“要是能在家里备点常用的零件,修起来肯定能节省不少时间。”“我看行!”村支书拍板,“村里的路灯关系着大伙夜间的出行安全,请徐叔在家中备一些灯头、电线、开关,以备不时之需。”
月光透过槐树叶洒在地上,碎成一片银斑。周老伯举了举手:“我之前在外务工,小区里有个‘路灯报修群’,拍张照片发群里,维修师傅啥时候到、路灯啥时候能修好,都在群里说一声,大伙儿心里都踏实。”“这办法新潮!”大家纷纷点头,“咱也建一个!谁发现灯坏了,随手拍、随手发,进度透明,大伙也能跟着盯进展。”

祝让广在本子上把一条条建议圈出来,最后站起身:“今天大伙提的问题和意见,我都认真的记下来了,三天内给大伙答复。联络员选谁、零件备多少、群咋建,都会公示。以后每月十五,咱还在这老槐树下碰头,路灯的事儿,就得像这亮堂堂的月光一样,办得明明白白、敞敞亮亮。”
夜更深,晚风渐渐更清爽了,远处忽然亮起一盏灯——原来是徐叔趁着聊天的功夫,悄悄去修好了不远处那盏“瞎”了三天的路灯。暖黄的光线下,大伙的笑脸格外真切,连槐树叶的影子都透露着暖意。(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