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乘坐高铁二等座时因邻座男乘客体形较宽,体重约400斤,导致自己难以正常就座。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铁路12306客服回应:如遇类似情况,可及时联系列车工作人员协调换座,但若列车满员或无空座,只能“暂时克服”。
当400斤男子致邻座“挤压”问题出现,评论区涌出大量共鸣,迅速点燃舆论场,有人质疑铁路售票系统无视体形差异,有人直指“胖子就该买两张票”,更有甚者认为体形特殊者不宜使用公共交通。这些声音看似在讨论“公共空间占用”,实则暴露了对特殊群体需求的忽视,甚至暗含对体形差异的歧视。
当高铁座位不能安放“大码人群”的身体,会怎样?高铁二等座的设计基本可以满足普通乘客的需求,如果体重超标、体形过大,导致空间挤占是必然的,最直接的代价并不是由铁路公司承担,而是由邻座乘客付出:被迫挤压空间、舒适度下降,甚至影响乘车体验。这一事件看似是个体间的空间之争,实则是公共服务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
从网友分享的类似经历来看,在高铁上遭遇这种邻座体形“压迫”的乘客并非孤例。比如,因邻座占用空间而被迫抬起扶手;在三人座中间位时,被两侧体形宽大的乘客挤占;甚至邻座占用其座位三分之二空间,完全无法正常乘坐……客观来说,体重超标、体形庞大的乘客确实会影响邻座的乘坐体验,可能是蜷缩得腰酸背痛,也可能让一些边界感强的人,对陌生人产生的肢体碰触非常不适。但由此推导出“胖子该买两张票”“不宜乘坐公共交通”,却把“体验问题”变成了“群众排斥”,显然偏离了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向。
“体形困境”是高铁公共服务的精细化考题,事关3亿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出行问题。围绕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之争”不少,既有“大码人群”自制“扩座神器”,主动选择靠窗位,尽量不占用隔壁空间,避免对邻座带来出行的困扰,也有邻座的“忍一下”“蜷缩一团”等被动“妥协”,这些看似是个人应对之策,实则藏着无奈,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大码人群”的出行难题,折射了公共服务与人性化设计的缺失。
那么,该如何让“大码人群”都能“体面抵达”?
让“大码人群”不再小心翼翼,背负心理负担,从公共服务与世俗眼光的夹缝中走出来,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出行,关键在铁路主动作为、积极破局。正如有网友所言:“他们并不是在侵占空间,只是的确需要更多空间。” 短期内,铁路部门可以建立动态协调机制,乘务员从“被动调节”向“主动协助”转变,预留车厢末端座位用于应急调换。长期来说,做实调查研究,在高铁新车型的研发设计中考虑国民体形变化,更注重差异化需求,每节车厢科学配置少量可调节座椅或预留空间,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购票系统升级,允许有需要的乘客提前选择加宽座位或特定区域,以个性化、特色化的高铁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体形乘客的需求。
高铁是国家的名片,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温度。正如知乎网友@知更鸟指出:“真正的文明不是让所有人一样,而是让不一样的人都能体面生活”。面对大码人群、怀孕妇女、患巨人症的少年等的出行困境,需在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进阶上下功夫,让每位乘客对文明秩序的渴望,都投射到共享空间里,让飞驰的列车,载着所有人的体面与尊严平安抵达。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