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4小时的生命守护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自强

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有一扇时常紧闭的大门,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家属,门内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这里就是重症医学科(ICU)。作为医院救治危重患者的最后防线,这里的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用专业与坚守托起生命的希望。“我们早一分钟,患者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早一分钟

患者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需要调整呼吸机参数。”“心功能指标持续异常,可能需要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常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人”。他们面对的往往是病情最危重、最复杂的患者,每一次决策都关乎生死。

8月15日清晨7点,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萌已经换好衣服,开始新一天的“生命保卫战”。2010年踏入重症医学科至今,他已在生死第一线坚守了已经15年。“看到病人的心脏从静止状态恢复到跳动,看到昏迷的患者开始颤动的嘴唇表达话语,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情代替不了的,那是对医者最真诚的回应。”

15年来,张萌见证了很多的生离死别,也见证了科室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仅有10张床位的小科室,到如今拥有20张床位的现代化重症监护治疗中心;从简单的呼吸支持设备,到配备层流病房、脑电监测、床旁超声、ECMO等先进仪器,科室的硬件水平不断提升。

“重症治疗,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能够早一分钟诊断病情,早一分钟决策,早一分钟治疗,每个环节都早一分钟,患者就会多出很多份生的希望。”为了“早一分钟”,重症医学科每位医护都在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医院还和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通过设立“名家工作室”,定期邀请专家来院指导,带动科室整体水平提升。

硬核设备守护生命防线

今年年初,37岁的张先生(化名)在朋友聚餐后突发猝死。120到达后迅速将张先生转移到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到医院之后,我们20分钟内就给他用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接着做了冠脉支架治疗,最后经过一系列治疗,患者康复出院。”张萌说,在没有引进ECMO之前,猝死患者没条件去做PCI(冠脉的介入治疗)处理心脏问题。而有了ECMO后,医生们就可以迅速建立心肺支持,在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让心脏重新恢复跳动成为可能。

得益于ECMO技术,医院在心源性猝死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就在张先生获救前两天,53岁的患者余先生(化名)到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就诊过程中突发猝死,重症医学科紧急会诊,立即启动VA-ECMO辅助治疗。20分钟后,ECMO顺利转机为余先生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术后余先生意识逐渐出现;术后第四天,顺利撤掉ECMO辅助;术后15天,余先生基本康复,无任何躯体功能损失。

“去年,我们ECPR治疗量增速排在省内前列,原来可能做不到10例,现在增长到每年近30例,治疗成功率达到30%,高于国家平均标准。”张萌说。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ICU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患者没有家属陪伴,面对冰冷的仪器和不时响起的警报声,很多人会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抑郁。“ICU里24小时长明灯,分不清白天黑夜,有些意识清楚的患者,因身体病痛,再加上对自己的后续治疗信心不足,压力就会很大。”张萌说,针对ICU里意识清楚的患者,科室的医护人员会增强跟患者的沟通,还有心理护理小组做早期心理干预,让患者重获信心。此外,科室还建立了报刊图书角,让这些患者可以读书看报,建立生活信心,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ICU’对我们来说是工作,但对患者和家属来讲,却意味着生命的全部。”张萌说,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地做好和患者家属沟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尽最大可能地平抚患者家属的情绪。

人文关怀和关爱,承载着医学的本质。“就如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的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形象的阐述了医学的本质。

在ICU里,生与死的界限既清晰又冷漠。冷漠的是监护仪上冰冷的数据,清晰的是医护人员永不放弃的努力。重症医学科科治疗成功率不断提升的背后,是科室医护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24小时守护生命防线,在至暗时刻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上一篇: 浦发银行自贸区支行识破“老年健康焦虑传销局”守护百姓钱袋子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