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霖,又名恨污,1913年生于贵州省紫云县板当街大场坝。家有薄田数亩,一家人过着自耕自食的清苦生活。郑德霖从小好学,1930年,留在板当小学任教。这段时间,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看了不少进步书籍,思想逐渐活跃起来。

郑德霖烈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郑德霖深深地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存亡担忧。他团结一批进步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唱抗战歌曲,讲述我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的故事,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1939年冬末,郑德霖结识了一些地下党员,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使他深受鼓舞。他积极发动部分学生和社会青年,在板当和附近村寨进行抗日宣传,使得这偏僻的山区响起了抗日的呼声。
1941年,郑德霖任板当小学校长。他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民主的教育。他常对大家说:“人最可贵的是洁身自好,关心他人,不为利诱做亏心事。”“我取名恨污,意在时刻告诚自己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当地一批青年进步很快,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有些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初,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一面玩弄和谈阴谋,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中共安紫边区党组织决定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在安顺、紫云、长顺边区积蓄发展力量。中共安紫长边区领导人胡博按计划到板当等地进行革命串联。在胡博的启发帮助下,郑德霖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们采用民间“结义”的方式,在板当组织了一个“哥老会”,为筹组党的武装进行积极准备。
1947年7月,郑德霖等以“哥老会”“聚义”为名,在板当街上召开了有100多人参加的大会。11月,队伍转战克混山区建立根据地,成立工农革命军游击大队,宣布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郑德霖任大队长。他与胡博一道深入各个山村宣传暴动的宗旨:“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迎接解放军大部队建立新中国,号召群众跟着共产党走。”这支队伍得到了当地群众及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活动区域扩大到紫云县和长顺县的十多个乡。
1948年2月,面对敌军围剿,郑德霖指挥游击队展开山地游击战。同年7月被捕,被关押在贵州省保安司令部模范监狱,他在狱中受尽折磨,但始终宁死不屈。1949年11月11日,郑德霖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于贵阳马家坡,时年36岁。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革命者的赤诚与担当,丹心永载史册,为后世敬仰缅怀。
《贵州革命烈士传(一)》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齐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孙蕙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