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问卷在线测试(普鲁斯特问卷普鲁斯特的答案)

本文作者“Oberkampf”,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设若您没有阅读过 《追忆逝水年华》 ,我想您约略也听说过普鲁斯特这个名字,假使您没有听说过普鲁斯特这个名字,我想您大概了解过普鲁斯特问卷这个名词,即令您没有了解过普鲁斯特问卷这个名词,我想您或许也看过天津台某非著名相声演员主持的《今夜有戏》。就算您看过《今夜有戏》,没准您也不会深究那些提问和原始问题有何出入。

在节目中,他要求来访的嘉宾都回答一份普鲁斯特问卷。但是我想,普鲁斯特问卷从何而来,普鲁斯特是谁,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写了什么,这位“语言艺术家”和在坐的明星们大概知之甚少吧。不过,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平时太忙,闲暇不多,总是感叹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而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阅读,则近乎于苛责,而对于阅读普鲁斯特的人来说,人生太长,普鲁斯特太短。

普鲁斯特之后近一百年的法国文学,或者照布鲁姆《西方正典》里的说法,普鲁斯特之前几百年的法国文学,可能都只是他的注脚。在法国,他的每个朋友,亲人,伴侣几乎都已经立传,他穿过的大衣,侯爵夫人的红鞋,从天文望远镜到病菌显微镜,都极尽著书考察。还能谈点什么呢?2003年,普鲁斯特问卷以120227欧的价格在法国的拍卖行成交。买家是Gérard Darel集团,同时拥有肯尼迪遗孀Jackie的黑珍珠项链,梦露的白外套。每次拿出来展出,都是国宝级安保,比防范恐怖分子的紧急状态还要持久有效。那么我不如打开档案,看看普鲁斯特问卷这个罗兰巴特意义上的现代小神话是怎么像《寒食帖》一样流传至今的吧?

这张照片摄于1883年巴黎的蒙梭公园,中间带着扁平狭边草帽的就是13岁的普鲁斯特。左边这个男孩是谁,学术界尚且无法索隐,但右边这位少女可确认是和普鲁斯特同龄的安托万内特 · 福雷(Antoinette Faure),那天是她13岁的生日。就是在这一天,普鲁斯特在福雷小姐记录思想和情感的Album上第一次回答了这份问卷,较比20岁时的第二次回答,第一份答卷更为知名。虽然普鲁斯特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翻译过罗斯金的《芝麻与百合》,但他英文一直不大好。外语写作胜过母语写作的作家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像普鲁斯特这样让母语像外语一样的写作。我们看到这份答卷的提问是英文,普鲁斯特用法文回答的。后来,这份问卷调查因为普鲁斯特的回答而知名,但它至少在1860年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名字叫Confessions,一开始在英国流行,没多久就传到了海峡对岸的法国。在普鲁斯特之前,左拉,托尔斯泰,马克思,马拉美都回答过这类问题,但最终获得冠名权的是普鲁斯特。

那么,照片中的这位福雷(Fauré)小姐是谁呢?她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未来的总统菲利克斯 · 福雷(1841-1999)的二女儿(普鲁斯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医生,母亲有着犹太血统知书达礼,这样的家庭认识达官显贵并不奇怪,未来总统的两个女儿都是普鲁斯特的朋友)。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他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普法战争后的一代,第二帝国崩解,第三共和国新立,这是一个活在战败阴影中有着仇恨情绪的民族主义共和国,旧有的皇室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交错混溶的时代,也就是盖尔芒特家那边和斯万家那边。比如福雷先生一家就是从勒阿弗尔做制革业开始起家的,他们是共济会成员。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的爆发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撕裂,福雷就是在其后不久的总统大选中临危受命稳住局势的,因而他在法国历史中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法国似乎是个没有风流史就不配当总统的国家,福雷先生是我知道的真正“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今天的爱丽舍依然藏有一幅《福雷总统之死》的画作,而在安德烈 · 马金1995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法兰西遗嘱》里就回顾了俄国沙皇前来国事访问,遇见法国总统猝死在情妇怀里的插曲。如今,福雷总统和普鲁斯特一样葬在拉雪兹公墓。

普鲁斯特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通过这前后两次问卷答案大不同回答,他给自己的青春期做了一个小结。他曾经说过,青春期是一个人真正能学到点东西的时期。如果能比照同时期其他人的回答,有一个互文性的设身处地,对于了解普鲁斯特和他的时代,他的这些青少年玩伴又是如何成为未来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有帮助的。吉尔贝特在香榭丽舍大街留下了哪些花踪,阿尔贝蒂娜的姐妹淘小团体又如何成为了巴尔贝克海滩边天真烂漫的簪花少女。又或者再从福雷小姐别的朋友那里打听到普鲁斯特的消息。我们将会见到19世纪末,勒阿弗尔的城市资产阶级少爷小姐们的群像。他们的思想,他们阅读的书籍,穿着的服装,他们的功课,他们的梦想。

这一代人是布朗热将军的一代,政治丑闻的一代,德雷福斯的一代,只要看看小说里人物站队一样围绕德雷福斯争吵,靠近疏远的姿态,就能明确。同样的,这是女子学校兴起的一代,电灯,电影发明的一代,世博会奥运会的一代,这是一战之前的法国“美丽年代”( Belle époque)。我们谁不曾有过王孙公子,少男少女的年代,要谢谢普鲁斯特,谢谢他的朋友,谢谢他笔下的人物,出现在你我的青春里,当我们致敬豆蔻青春,追忆逝水华年的时候,记忆里占据位置的就是《追忆逝水年华》。

如果您对普鲁斯特20岁Les Confidences de Salon(第二份答卷在美国华尔街银行家Edward Waterman的本子上,这位银行家是一个艺术爱好者,经常出没于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并和从巴黎回来的艺术家交情匪浅。这份问卷后来由普鲁斯特的侄女保管)的回答比较熟悉了的话,我在这里陈列一份普鲁斯特13岁的回答,比对一下或可看出这个人的变与不变:

你最喜欢的美德?

所有不局限于某一派别的,普世的。

你最欣赏的男性气质?

智慧,有道德。

你最欣赏的女性气质?

温柔,自然,聪明。

你认为现实中的幸福是怎样的?

活在那些我爱的事物当中,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大量的书籍和音乐,不远处有一家法国歌剧院。

你最大的痛苦?

和妈妈分开。

喜欢的颜色和最爱的花?

喜欢所有的颜色,最爱的花,不知道。

如果你不是你,你最想成为谁?

我不是很想回答,然而我可能会是小普林尼。

你想生活在哪儿?

理想国,至少我的理想国。

此刻最喜欢的作家?

乔治 · 桑,奥古斯丁

最喜欢的诗人?

缪塞。

最喜欢的画家和作曲家?

Meissonier(注:法国画家1815-1891),莫扎特,古诺。

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伯利克里、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体。

现实中最欣赏的女性是谁?

有天分却过着平凡生活的女人。

虚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男主角?

那些浪漫而有诗意的,对思想的表达远胜过对现实的虚构的。

你欣赏的小说中的女主角是谁?

那些非常有女性气质,非常柔弱、纯洁,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你最讨厌什么人?

对好的事物缺乏感受力,忽视情感中的甜蜜。

你最能忍受的错误?

天才的私人生活。

你的座右铭?

因为最简单的表达是要美的,好的,宽广的,所以一句话不能总结。

福雷女士的儿子André Berge于1924年也就是普鲁斯特去世后3年在他老家勒阿弗尔老屋的一个仓库里找到了写有问卷的本子。他找到普鲁斯特的医生弟弟Robert求证后确认这就是普鲁斯特的手迹。年底在一家他和哥哥弗朗索瓦合办的《月刊》杂志上发表了这份问卷。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1949年,作家André Maurois在《寻找普鲁斯特》(A 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里引述了这页纸。

从中文到法文,从未名湖畔,到圣母院前,十二年来,普鲁斯特于我是常读常新的,阅读过这样“曾经沧海,除却巫山”的作品,想来也许可以节约欣赏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时间了。我因为有别的使命要完成,不能成为一个普鲁斯特专家,但普鲁斯特于我是有温度的存在,我时常临窗怀想当年一起念普鲁斯特的小伙伴,以至于我愿意花时间考证普鲁斯特问卷的流传史。

这段历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Léonce Peillard先生,这是位狂热航海故事的旅行家,也是后来Hachette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有一天他和他签约的作家André Maurois吃饭,André Maurois建议说,你可以在你的杂志找一个版面,每一期让一个当代法国作家来回答普鲁斯特回答的问卷嘛。从1952年开始,Léonce Peillard就开设了这个问卷,出于名气和商业的考量,把它命名为普鲁斯特问卷,此后,阿拉贡,西默农,克洛岱尔,苏佩维埃尔等作家都回答了普鲁斯特问卷。196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首次普鲁斯特回顾展,第二份问卷也在展出之列。1969年,Léonce Peillard出版了《百名法国作家回答普鲁斯特问卷》一书。至此以后,普鲁斯特问卷走出国门,墙外开花。比如米克贾格回答“如果你是不你,你想成为谁”的时候,回答是:Beatles。而约翰列侬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洋子。

从此,普鲁斯特问卷走出文学圈,成为了采访的套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和都要过一种文学生活的,不从事文学这份工作的人也会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英国的卫报,德国的法兰克福邮报,都在周末副刊开辟了版面。

墙外开花墙里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Bernard Pivot主持的法国读书节目也开设了普鲁斯特问卷这个访谈环节。当然设问有了些调整,诸如你最爱说的脏话,你最爱抽的毒品,或者如果上帝存在,你死后希望他听你说什么之类。美国是一个爱山寨法国文化的国家,很快就在《名利场》等杂志推出了普鲁斯特问卷,从金斯堡到简方达,包括特朗普在内都回答了普鲁斯特问卷。美国人觉得好莱坞的女演员以文化素养较低的艺考生为主,所以要给她们补文化课,他们开设了一个节目,让石头姐这些“小花旦”或别的导演演员多学习学习。普鲁斯特在没有基督的时代,俨然像圣父一样,等待着无数的圣子前来。

如今,在改称普鲁斯特大街的香街一隅,早已没有了普鲁斯特,福雷两姐妹和其他儿时玩伴的身影,她们的监护人,她们的英文家教也玉殒香消。孔多塞中学时期的同窗又去了哪里,是毕业时没有写的纪念册还是长大后不愿参加的同学会。如果对于普鲁斯特而言,真正的生活就是文学,那么青春期作为文学准备阶段,他又经历了什么呢?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喜欢谈名人青年时期的作品,青年马克思,青年阿尔都塞等等,关于青年普鲁斯特的书也是一本一本,尤以 Jacques-emile Blanche 的《青年普鲁斯特的肖像》(Portrait de Marcel Proust en jeune homme)为底本,但还没有从普鲁斯特问卷这个角度出发的作品。青春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是给生命上色之前的线条,有的人往后一以贯之,有的人从今大相径庭。

我去重庆市区念高中寄宿学校前的那个夏天刚把《红楼梦》粗略地过了一遍,想着趁那时记忆好,把秋窗风雨夕或是芙蓉女儿诔背一背,谁知道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一个高中三年所有话题作文都用雨果论据的瘦子,而我侧卧的位置则躺着一个睡前读一页普鲁斯特再睡觉的莽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两位仁兄后来一个去玩股票市场,一个在念土木工程,总之是和法国文学没多大关联,不过总会在晦朔之日想起他们。和他俩聊聊国内的景况而非文字章法,反而是我比较能胜任的。东瀛西洋,总归有些心理相通之处。外国文学还是天空海阔值得上下求索的。这一页小小的问卷,于很多人可能就是骨殖,可能就是圣龛。

又一个巴黎的夜晚,诗歌没有远不远方,生活没有别不别处。地铁里要饭的乞丐中,还有几个怀揣着作家的梦想。不喜欢人们看什么都说诗意二字,尽管有很多生活瞬间是要比现在大多数诗歌诗意的。在普鲁斯特生活的年代,巴黎也有了不少中国人,有的是陈季同这样的驻法工作人员,有的是邓小平这样的勤工俭学学生,只是他们的生活和普鲁斯特并没有交集,而普鲁斯特对遥远的中国也是缺乏认知的,只有他的女主人公阿尔贝蒂娜,故作风雅地说了一句:中国,真叫人担心啊。

(全文完)

本文作者“Oberkampf”,现居Paris,目前已发表了64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Oberkampf”关注Ta。

上一篇: 汽车保险费用计算器(汽车 保险费 计算)
下一篇: 万圣节儿童服装(创意十足 加拿大一妈妈用纸板为孩子制作万圣节服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