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名言(德川家康:我能得天下,没别的,就是苦干不苦熬)

静冈骏府城德川家康铜像

1615年,德川家康消灭了太阁丰臣秀吉遗孤丰臣秀赖,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此时家康已年逾古稀,这距离他结束人质生活回到冈崎城担任城主已过去55年,那时的他才二十出头,正当年轻气盛。

德川家康所处的时代正值日本战国时期,天皇统治名存实亡,地方大名拥兵自重,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常年征战不休。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都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当代枭雄,德川家康不过是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三河守而已。他们个个都比德川家康有本事、有雄才、有魅力,唯一点是没有家康活得时间长。但是,家康的成功仅仅是能“熬”,熬死了织田信长,熬死了武田信玄,熬死了丰臣秀吉吗?

日本历史著名历史小说家火坂雅志以一部《德川家康》,描绘了一幅风云变幻、群英集会的战国争霸图。它以德川家康的生存、发展、壮大直至最后的功成名就为主线,通过再现日本战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的发家史、“上洛史”,为我们讲述了家康率领一班家臣与各路大名或结盟、或臣服、或讨伐的故事,阐述了他的拼搏奋斗史、成功“红宝书”。

他能“忍”。

留给新一代冈崎城主的是一个烂摊子,地理位置上处于织田与今川两大势力挤压之间;家臣中很多人口服心不服,亲戚都背叛他;辖区内的一向宗尾大不掉,建立了“国中之国”。在这种情况下,家康投靠织田,与织田信长结成联盟,为战乱年代生存增加了一份保障。

在别人甚至儿子看来,织田信长并不尊重家康,甚至将他当作自己的家臣一般看待。但家康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在意的是能不能成功生存下去。后来甚至不惜处死儿子信康、原配筑山夫人以消除织田信长的疑虑,这也只有“伟大”的政治家才能做得出来。

至于后来向丰臣秀吉称臣,也是隐忍的哲学。丰臣秀吉是什么人?不过是给织田信长提草鞋的人,居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在家康没有绝对把握战胜对方的时候,韬光养晦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家康选择了忍。

他为“公”。

在经历了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杀死,武田信玄在征战途中病死,丰臣秀吉在成为太阁之后依然发动对朝作战、无果而终最后病死等偶像的战斗一生之后,家康对为什么征战、战胜之后为什么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从最初为了活着,到后来为了好好活着,再到最后为了天下活着,家康在战争的洗礼中丰富人生智慧,最终形成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为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政治哲学。

这种战争领悟,为他设立德川幕府、实施大政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正是以此为遵循,自家康之后日本开始偃武修文,注重经济发展,迎来了数百年的和平发展,开创了江户时代的崭新局面。

他有“心”。

德川家康认为:

“每个做大将之人,考虑物事都应以文雅大方为宗旨。有宽大之心,只要不破大节,则可不拘小节。”

家康作为的“宽大之心”并不单纯是指不计较人的小行小节,更重要的是指对干事创业的态度,尤其是逆境之下如何保持初心、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前进。正因为如此,在争当“天下人”的征途上,他从未放弃追逐天下的梦想。

他有心维护武士的荣誉,但在生死抉择之际,首先选择活下去,意图东山再起;他有心对儿女关爱有加,但在政治利益面前也不能顾忌亲情,仍然将女儿、孙女与诸国和亲以寻求攻守同盟;他有心获取女人的柔情,但阻挡他筑梦之路的第一任妻子、第一个情人都被他忍痛割舍,杀害前者虽无悔意,舍了后者实有不甘,但为了大业不得不如此。

他守“道”。

火坂雅志笔下的家康不是一个杀戮之人,也不喜欢穷兵黩武,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他既不同于织田信长的冷酷无情、嗜杀成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甚至穷苦百姓也跟着遭殃;也不同丰臣秀吉的私欲熏心、狡邪圆滑,打仗敢冲敢拼,处人也有一套;还不同武田信玄的老谋深算、六亲不认,为了“上洛”不惜欺世盗名、流血牺牲。

德川家康用计谋不搞阴谋,敢打仗不滥杀无辜,拒远征体恤百姓疾苦,他以仁政之心开疆拓土、治国理政。这不仅是众多家臣追随他一生的最好证明,也直接影响了江户时代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德川幕府的武士加藤清子

本书最初于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连载在《日本经济新闻》。作为一部连载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曲折,内容基本忠于历史,再现了日本战国时代清洲同盟、三方原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这其中有战争艺术,有利益交换,有忠诚与背叛,有铁骨与柔情,也有战乱之下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

征战生涯的背后,是德川家康政治哲学的不断完善。火坂雅志为德川家康著书立传,当然不是为了说明家康的成功只是一个“熬”字,而是他在苦干不苦熬的奋斗中领悟并践行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成为他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与力量源泉。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上一篇: 暮光之城3简介(暮光之城简介详细)
下一篇: 为什么ipad显示不在充电(手机为什么显示充电但充不进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