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牛汝辰
对于新疆地名来说,由于这里地域范围广阔、民族众多、迁徙频繁,因而其地名特点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但是,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只重点叙述维吾尔语地名。
正如上面所说,之所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因为当地的维吾尔族占有主体地位。基于此,维吾尔语地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要先行介绍维吾尔语的地名情况。
1.维吾尔族简述
新疆人口中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南疆。据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维吾尔族有721.44万人。近年来,新疆维吾尔族人口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8年,新疆维吾尔族人口从1017.15万人,增加到1271.84万人,增长25.04%。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不仅高于全疆人口13.99%的增幅,也高于全部少数民族人口22.14%的增幅,更明显高于汉族人口2%的增幅。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形态结构上属黏着语类型。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也是新疆许多兄弟民族通用的民族语言之一。维吾尔语对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和塔吉克语有着一定的影响。维吾尔语可以划分为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罗布方言。在维吾尔语方言中,罗布方言的特点较为突出: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语法附加成分有较多变体。三个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现今使用的文字是在以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逐渐改进而形成的。
维吾尔族,北魏称袁纥,隋书称韦纥、唐称回纥、回鹘,元称畏吾儿,均是民族自称的“[Ujgur]”的不同译写。初游牧于漠北,唐开成五年(840年)迁徙西域,与当地居民融合,定居务农。初信萨满教,八世纪中叶盛行摩尼教,西迁后渐改宗佛法,十世纪末叶以后又渐为伊斯兰教取代。至今盛行麻扎朝拜。清顺治初,叶尔羌(今莎车)汗及所属吐鲁番等地首领先后遣使朝贡,接受清室统治。康熙时,伊犁准噶尔部兴起,发兵南下,废察合台后裔诸汗。哈密、吐鲁番两地首领不甘忍受准噶尔贵族之暴虐统治,先后归附清廷。乾隆中,平定准噶尔贵族之乱与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设将军于伊犁,以军府制统治全疆。南疆设置参赞、办事、领队诸大臣,各地民政事务仍依旧俗,以阿奇木等各级伯克治理之。哈密、吐鲁番则封郡王,授世袭领地,行扎萨克制。光绪十年(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废除伯克制度。维吾尔族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维吾尔语地名的构成形式
维吾尔语地名的主要构词形式为:
(1)由一个单词构成。例如:名词Sögät(柳树)苏盖特,形容词tikänlik(有刺的)提坎力克。
(2)由复合词构成。例如:名词+名词gülbagh(花园)古勒巴格,数词+名词üqkänt(三个村)玉奇坎特,形容词+名词akhsu(白水)河克苏。
(3)由词组构成。例如:kün Qikhixtagh(日出山)昆其克什塔格,Mämätning Janggili<买买提的河滩)买买提能江格力。
3.维吾尔语地名涉及的语法问题
地名大部分反映当地的某一自然或社会经济特征,例如形状、颜色、人、事、动植物名称、职业等。组成地名的词大多数是名词或形容词,也有少数数词及其它的词。
(1)名词
A.格。名词有六格,地名中可以见到领格,表示为××所有,是由名词加词尾—ning构成。例如:Ayxamning Mähhällisi(阿衣先木的村庄)阿衣先木能买里斯,Mämätning Janggili(买买提的荒漠)买买提能江格力。
B.人称。名词有单复数第一、二、三人称。地名中有时可以见到第三人称,是由原形名词加第三人称词尾—si、—i构成。元音结尾的词,后面加—si。例如:därya(河)Akhsu Däryasi(阿克苏河)。辅音结尾的词,后面加一i。例如:jannggal(荒漠)江尕勒Mämätning Janggili(买买提的荒漠)买买提能江格力。
(2)形容词
有原形形容词和派生形容词。地名中出现的形容词多由名词加—lik、—likh、—lukh、lük等词尾构成。
A.圆唇后音节(元音是o、u)后面加—luk。例如:altun (金)阿勒吞altunlukh(有金的)阿勒吞鲁克。
B.圆唇前音节(元音是ö、ü)后加—lük。例如:tömür(铁)铁木尔tömürlük(有铁的)铁木尔吕克。
C.非圆唇后音节(元音是a、i)后加likh。例如:maral(鹿)马热勒marallikh(有鹿的)马热勒克。
D.非圆唇前音节(元音是ä、e、i)后面加—lik。例如:tikan (刺)提坎,tikänlik(有刺的)提坎力克。
(3)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律
元音和谐指的是,元音在语音结构上的彼此搭配关系。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律以部位和谐为主,即前元音与前元音和谐。中央元音可与前后元音配合。因此o、u和ä出现在一个词里,ö、ü可以和ä出现在一个词里(如döwä丘),但不能和o、u出现在一个词里。在部位和谐的基础上又有圆唇和谐,即圆唇音与圆唇音和谐。例如:tömür(铁),变成形容词 tömürlük时,要加前圆唇音的附加成分—lük。除某些复合词外,一个单词里第一个元音是a或u,后面出现的圆唇音就是 u;第一个元音如果是ö、ü,后面出现的圆唇音就是Ü。
4.维吾尔语地名的命名规律
现以疏勒县地名为例,分述维吾尔语地名命名的若干特点和规律。
(1)因经济生活命名
“阔纳巴扎”,在疏勒镇北部,系维吾尔语“旧集市”之意,因 1951年疏勒镇集市迁往城内,故名。
“阔纳托霍巴扎”系维吾尔语“旧鸡集市”之意,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曾有过鸡市场,故名。
“都先拜巴扎”系维吾尔语“星期一集市”之意,为疏勒县最大的巴扎。
“博热其”,系维吾尔语“芦席匠”之意,因这里编芦席的手艺人较多,故名。
“吐格曼贝希”系维吾尔语“水磨上边”之意。
“喀木其瓦甫”系维吾尔语寺院人的鞭子之意,因这里有人编织马鞭子的手艺很出名,因而得名。
“夏特瓦哈纳”,系维吾尔语“织土布的房子”之意。因以前本村有几户人家织一种带条纹的土布,故得名。
“喀萨普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屠户村”之意。因本村以前多屠户而得名。
“木孜都孜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制皮鞋村”,因本村有家鞋匠而得名。
“塔瓦克其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制粗陶碗者村”,因该地制粗陶碗的人多,故名。
“铁木尔其阔恰”,系维吾尔语“铁匠巷”之意。
“阿什拍孜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厨师村”之意,以前本村出过几个名厨师,故名。
“昆其买里斯”系维吾尔语“皮革匠村”之意。
“亚尕其买里斯”系维吾尔语“木匠村”之意。
“喀帕克霍伊拉”系维吾尔语“葫芦院子”,因栽种葫芦而得名。
“提拉阔其斯”系维吾尔语“黄金街道”之意,因过去曾有人做黄金买卖,故名。
“喀赞其买里斯”系维吾尔语“铸锅匠村”之意,因该村有户人家从事翻砂铸锅,故名。
“阿提其”系维吾尔语“修马号的人”之意。
“依底克买里斯”系维吾尔族“丝绸村”之意。
(2)因水及水力设施命名
“阿热托玛”系维吾尔语“中间水闸”之意,因该村水渠半腰有个闸口,故名。
“吾斯塘博依”系维吾尔语“水渠边”之意,因本村处在一条渠的旁边而得名。
“琼艾日克”,系维吾尔语“大渠”之意,因有大渠从该村通过,故名。
“英艾日克”,系维吾尔语“新水渠”之意。
“墩艾日克”系维吾尔语土丘渠之意。
“库勒买里斯”,系维吾尔语”水池村”之意。
“喀什艾日克”系维吾尔语“堤岸渠”之意。
“塔吉克艾日克”,系维吾尔语“塔吉克渠”之意。
“艾肯”系维吾尔语“水流”之意。
“霍伊拉艾日克”,系维吾尔语“院子水渠”之意。
“依格孜艾日克”系维吾尔语“高水渠”之意。
“达里亚博依”系维吾尔语“河边”之意,因该村地处岳普湖河两岸,故名。
“阿克艾日克”,系维吾尔语“白水渠”之意。
“阿亚克苏努鲁克”系维吾尔语“下面多水之地”。
“琼库尔艾日克”,系维吾尔语“深渠”之意。
“开依克艾日克”意为“坡度小水流不畅的水渠”。
“硝尔艾日克”,系维吾尔语“碱水渠”之意。
“诺尔贝希”,系维吾尔语“水槽上边”之意。
“乌鲁克库勒”,系维吾尔语“大涝坝”之意。
“琼库尔托喀依”,系维吾尔语“深河湾”之意。
(3)因种植命名
“色迪买里”,系维吾尔语“榆树村”之意。因早年村中有一棵大榆树而得名。
“扎滚买里斯”,系维吾尔语“胡麻村”之意。
“吉格代力克”意为“有沙枣的”。
“玉吉买艾日克”,系维吾尔语“桑树水渠”之意。
“阿亚克科克其”系下面的甜瓜,因此地盛产甜瓜,且在尤喀克科克其村下游,故名。
“库尔干”系维吾尔语,为甜瓜的一种,来自“阔滚”。
“王吉米里克买里”,系维吾尔语“桑树林村”之意。
“也扎马格”,系维吾尔语“果园乡”之意,因200年前此地多种植果园,故名。
“加依托格拉克”,系维吾尔语“胡杨地”之意。
“铁热克博斯坦”,系维吾尔语“胡杨绿洲”之意。
“赛依其买里斯”,系维吾尔语“菜农村”之意。
“亚晋拉克铁热克”,系维吾尔语“扁形杨树”之意。
(4)因宗教活动命名
“麻扎买里斯”,维吾尔语为(伊斯兰教)“坟地”之意。
“哈尼喀买里斯”,系维吾尔语“讲经堂”之意,因100多年前,此地有座讲经堂,故名。
“买德日斯霍伊拉”,系维吾尔语“高级经文学校院子”之意。
“巴合希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巫师之意。
“色提来”,系维吾尔语“圣人后代”之意。在150年前。曾有一些伊斯兰教较有威望的人士来过此地,从而大家指这里是赛依德来住过的地方。
(5)因地方历史和习俗命名
“阿布拉买里斯”,“阿布拉”又叫阿布达勒,即专给小男孩行割礼的人,过去本村有个人专门给小男孩施行割礼术,故名。
“喀然克”,系维吾尔语“新上税”之意,此地早年是一片荒滩,后来人们开荒造田,并上交田税,故名。
“喀恰提霍伊拉”,系维吾尔语“耳光院子”之意,约100年前,有家人经常和周围的邻居吵架,自己打自己的脸,故名。
“且开迪买里斯”,“且开迪”指负责治安保卫的一种职务,早年该村曾有人任此职,故名。
“盖买”系维吾尔语“地窖”之意。早年该村人挖地窖当房子用,故名。
“巴依托喀依”,系维吾尔语“财主的灌木林,早年这里的灌木林都属财主所有,故名。
“希依提力热米”,系维吾尔语“牺牲”之意,早年附近的排孜阿瓦提河发大水,淹死了几个人,故名。
“来什开尔库木”,系维吾尔语“兵马沙子”之意,传说在500年前,曾有许多兵马路过此地,在沙滩上过了一夜,故名。
“尤喀克闸拉格拉”,系维吾尔语“上面的长耳朵”之意,据传在550年前,喀什王秘密来此,有人得知前来迎接,此王说他消息灵通耳朵长,故名。
“恰江买里斯”,系维吾尔语“接官亭”之意,约在300年前,这里曾修建亭阁,迎接过往官员,故名。
(6)因民族迁徙命名“也坎买里斯”,系维吾尔语“莎车村”之意。传说270年前,由莎车县迁来一部分人,来此定居,故名。
“阿图什买里斯”,即阿图什村之意。在330年前,从阿图什县迁来几户人在此定居,故名。
“都兰买里斯”,“都兰”(有的写作“多浪”)系麦盖提县一地名,因早年该地有从都兰迁来的人来此落户,故名。
“安江艾日克”,“安江”系中亚一地名,艾日克为“水渠”之意,约100年前,有个从安江来的人定居此地,故名。
“克什米尔买里斯”,因早年有几户克什米尔人来此定居于此,故名。
“皮拉勒”,源于阿拉伯语:牧马场,是“破路塔依”的音变,早年此地有从皮拉勒迁来定居的人,故名。
(7)因人名命名
“热买提琼买里斯”,热买提琼是人名,买里斯意为“村”,因为此人威信很高,故名。
“喀日阿吉买里斯”,喀日阿吉为人名,80年前,此人较有威望,故名。“热依木阿吉”,系人名。
“阿不拉阿吉买里斯”,因人名命名。
“布瓦洪兰干”“布瓦洪”系人名,“兰干”意为客店,早年此人在此开了一家客店,故名。
“塔什浪喀”,“塔什浪喀”原叫“塔什喀木”,是一人名。后演变成村名。
(8)因地形地貌命名
“墩奥热克”,系维吾尔语“凹凸地”,以前该村新建时,地热高低不平,故名。
“江尕勒买里斯”,“江尕勒”意为戈壁滩,因村位于戈壁滩附近而得名。
“巴仁乡”,“巴仁”原叫“巴哈热音,源自阿拉伯语,为“两河中间”之意。此地为排孜阿瓦提河与克孜勒河之间最早形成的村庄,故名。
“拉依旦”,系维吾尔语“淤泥地”,因洋大曼跃进吾斯塘流经本村时,该村地势低,经常淤泥,故名。
“墩买里”,系维吾尔语“土丘村”之意,因该村地势高,故名。
“库木吐维”,系维吾尔语“沙子旁边”之意,早年有几家人住在沙包旁边,故名。
“阿热勒且”,系维吾尔语“小岛”之意,因该村位于排孜阿瓦提河与克孜勒河中间,象座小岛,故名。
“欧依买里”,系维吾尔语,“洼地村”之意,因地势较低,故名。
“达吾扎库木”,系维吾尔语“大沙堆”之意,因大沙堆位于村中央,人们住在沙堆周围,故名。
“库木博依”,系维吾尔语“沙漠边”,因村在沙丘边,故名。
“萨斯博依”,系维吾尔语“草滩边”,因该村附近有片草滩沼泽地,故名。
(9)因畜牧业和动物命名
“强尕买里斯”,系维吾尔语“鸟巢”之意,早年该村有棵大树,有很多鸟在树上搭窝筑巢,故名。
“喀尕霍伊拉”,系维吾尔语“乌鸦院子”之意,因有一家院内的树上有乌鸦搭窝,故名。
“喀依库拉克”,系本地一种爬行动物名称,因该地多此动物,故名。
“吉格迪且克”,为一种小鸟名(黑八儿),约200年前,该村这种小鸟很多,故名。
“贝迪哈纳”,系维吾尔语“苜蓿房”之意,因而此地有“苜蓿房”而命名。
“墩亚依拉克”,系维吾尔语“土丘草场”之意,早年该草场地势较高,故名。“库木克什拉克”,系维吾尔语“沙地冬牧场”之意。
“克其尔买里斯”,系维吾尔语“骡子村”之意。
“克什拉克”,系维吾尔语“冬季牧场”。
“喀希库日”,系维吾尔语“头上有白点的公骆驼”之意,因为此处的骆驼被人偷吃而轰动一时,后演变成村名。
“马勒其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小牲畜”主之意。
“阿孜拉”,系维吾尔语“鹅群”之意。
“霍热孜买里斯”,系维吾尔语”公鸡村”之意。
“托帕克霍伊里斯”,系维吾尔语“公牛院子”之意。
以上是疏勒县地名命名的主要特点和规律,也是维吾尔语地名命名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其中,命名频率较高的是因经济生活、因水、因地形和因宗教命名的地名。
说明:文中拉丁字母,是按《维吾尔语尔语地名译音规则》中的“汉语拼音字母标音”拼写的,但为了便于理解,将前展唇次底元音ê[ε]改为ä来拼写,以便于同国际常用的突厥语元音拉丁字母转写形式尽量一致。为了节省篇幅及印刷方便,省略了每一地名的汉语拼音标音,如引用和参考,请查阅新疆地名委员会审定和印刷出版的有关市县的地名图志。文中所举地名,其类别基本上是居民地名称。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