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特产(安徽宿州特色美食)

符离,在元代以前,曾多次为州、郡、县治所,历史上曾为符离县、符合县、竹邑县、侨置睢州、睢南郡等治所,符离县曾多次移治,在宿州留下多个符离城,如符离村、宿州城、灰谷境内、解集境内等。

今人作古代府州县地图,都把唐宋符离县画成埇桥区北部,其实这是不严谨的,我们一般认为古符离管辖的范围大概就是今日的埇桥区北部,还不包括原属萧县的曹村集、桃山集、杨庄、褚兰等地,其实并不是,这些地方唐宋就隶属于古符离县,明正统年间,才划给了萧县,还远不止这些,今日萧县约1/3的土地其实都是古符离县的土地划给萧县的。符离,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符离县历史上管辖的地区多有变化,我们来说说唐宋时期,辖地极盛时期的符离。

唐宋时期,符离县为宿州首县,即附郭县,最早的宿州首县是虹县,附郭县,就相当于今日的市辖区,符离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考证,实事求是,根据《元丰九域志》、《攻媿集》、《宿州志》、《彭城志》、《砚部汇考》、《金史地理志》、《方舆汇编》、《续资治长编》等诸多文献中总结而来。

唐宋时期,符离县管辖地区并无大变化,当时的县境如果发生大的变化应该会有记载,如北宋时期,因天静宫有三座,其中一座坐落于宿州临涣县,是李母感星之所,也就是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亳州人想要天静宫都归亳州管辖,所以想划走宿州临涣县,最后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从临涣县西划出大李乡给了亳州,避免争端。

《旧唐书·地理志》 符离县:“隋治朝解城。贞观元年移治竹邑城。”

朝解城,即解集和栏杆附近,唐宋是隶属于符离县的。

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上(级别,上州),宿州,符离郡,保静军节度。(建隆元年升防御,开宝五年升保静军节度。治符离县。)

其中,记载符离县为:望,符离。(六乡。有诸阳山、汴河、濉水、陴湖。)

北宋符离县为望县,有六乡,未设镇,唐朝的符离县埇桥镇已成为宿州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所谓的宿州坊乡始于元代,是极其错误的说法,唐代时期,长安城内有110坊,更是说明,坊乡这种制度,最晚唐朝就有。

境内有诸阳山、汴河、濉水、陴湖。根据宿州城内出土的蕲县界碑,宿州城内以古汴河为县界,也就是说,宿州城的一半为符离县管辖,一半为蕲县管辖。而宿州城以东则不然或以濉河为县界,后面有论证。

符离有六乡,哪六乡呢?《元丰九域志》没有具体记载,不过,翻阅明《宿州志》,可以看到宿州北部有闵子乡、闵孝乡、相城乡、孝义乡,如下图。

其中闵孝乡多数集镇应隶属于蕲县,宿州东部古符离、蕲县可能以濉河为界,盖古蕲县有静安镇(今大店镇),《攻媿集》有载,(宿州)附郭县曰符离,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而南宋时期,宿州隶属于金国,境内有渠沟镇,侧面印证了相城乡、闵子乡、孝义乡应为古符离县三乡。

那么,古符离不是有六乡吗,另外三乡去了哪里?

根据明正统年间《彭城志·萧县卷》载:“今析宿州符里(符离,旧县)县仁智等三乡属焉,今领七乡。”

也就是说,明代时期,原属古符离的六乡,有三乡划给了萧县。也就是说,明代的萧县,约五分之二的土地都是从宿州划过去的。明正统年间早于弘治年间,所以,现存最早的弘治年间以及后世如嘉靖年间的《宿州志》对此并无记载。

我们再来分析这被划走的三乡。

仁智乡,在(萧县)县南,辖徐暨村、孟城村、刘町村、黄倍村、徐里村、留茄村、滂汪村、罗里村、时村、浮绥村、北朔村、租里村等12村。

仁智乡,包含了今日淮北杜集区和萧县西南部分地方。

另外两乡呢?

我们都知道宿州城东最近两年新建了乐湖,未来也会成为宿州大运河遗址公园的组成部分。乐湖,得名于乐石砚。

乐石砚,是中国古代名砚,在唐宋时已负盛名。韩愈、白居易、苏轼、米芾等文豪方家均有论赞。在国内、日本、东南亚被视为珍品。

宋徽宗曾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铭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

乐石砚,产地是在宿州市埇桥区褚兰镇境内,你以为历史上是叫徐州萧县乐石砚吗?

错!

乐石砚,古代就是宿州名特产!

乐石砚,因宋代产于宿州符离县(褚兰)境内,所以又名宿石砚!上图文献为《砚笺》,为宋代高似孙所著,收录于《四库全书》。

也就是说,唐宋元,到明代前期,褚兰那边的地方,是隶属于宿州的,明正统年间划给萧县。

褚兰明清隶属于萧县都仁乡,北界桃山,西距永堌东山,东界灵璧,也就是说,都仁乡,唐宋应为古符离县六乡之一。

另一乡,无考,应为淮北北侧、萧县南侧。

由此可见,古符离有多大!

上一篇: 最新男士发型(新发型男士)
下一篇: 中国古代故事(中国古代十二个经典故事,你不可不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