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揭开胃肠镜活检的神秘面纱

57岁的刘女士拿着胃镜报告焦虑不已:胃窦部黏膜粗糙伴糜烂,待病理。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医生安慰她:“别怕,我们取下的这块活检组织,结果出来就能明确性质。”这一块不足米粒大小的组织样本,正是内镜下活检技术——这一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成为无数患者拨开迷雾的关键。

什么是活检?

简单来说就是“取点组织做侦探”。在胃肠镜检查中,医生通过内镜的活检孔道,用仅几毫米大小的活检钳夹取可疑的黏膜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分析。这个过程创伤极小,患者通常无痛感,就像被蚂蚁轻轻蜇了一下。

为什么有时需要取活检?

很多人觉得“医生肉眼看着没事就行”,但实际上,肉眼观察代替不了病理检查,活检的核心目的是让诊断更精准。

活检有何意义?

首先,胃肠道早期癌非常隐匿,肉眼来看,很多与慢性炎症没太大区别,很难区分。因此,我国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诊治专家共识或指南意见,均明确提出内镜下活检是上述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早期胃癌黏膜变化

活检安全吗?

活检是成熟的技术,风险较低。医生会根据病变位置、大小谨慎操作,避开血管和大面积损伤。术前也会评估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交完做胃镜的钱了,为什么还要缴费呢?

医生开的胃肠镜检查费用是不包含病理费用的。医生取活检用的活检签是一次性的,需要50元左右,病理费用也会根据出具病理报告的时间和病理部位的多少有差别。门诊和体检人群一般做慢速病理,约7天出病理结果,费用低一些。住院患者因需要快速知道病理结果,所以做快速病理,约1天出病理结果,费用稍高。

活检是用最小的创伤,获取最准确的诊断,是消化道疾病精准治疗的基础。每一块被取出的组织,都是对抗疾病的“侦察兵”。从“谈镜色变”到“主动筛查”,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我们对健康的认知。早一点发现,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

(通讯员 刘胜)

上一篇: 事关二手房,青岛全面推行和规范使用交易合同,严查违规网签备案
下一篇:

为您推荐